----宋秀云

 

写在前面的话

转瞬间大哥去世已经一月有余了,逝者已矣。只是我自己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个阴影,甚于文元,更甚于老父亲。感到了空前的孤独无依,茫然终日不知所为。一贯认为自己坚强的我,陷入了无助的脆弱而不能自拔。

自懂事,走入社会以来,觉得自己一直是为别人活着,忙碌着。也许这便是我的人生价值,一旦没有了为之奔波,为之尽心竭力的对象,顿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目标,进而似乎也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价值。

回忆,对有生以来的往事回忆便自然地走进了我的生活。回忆往事无论是愉悦之事还是感伤的情怀,人近古稀便有一番感悟,这是人生的感悟。

我与其终日无所事事,不如通通地把这些写下来,聊解自身的寂寞与孤独,抒发内心的情感。这也是一生中给自己唯一的一次宣泄的机会,因为一辈子都在“夹着尾巴”做人。动笔写这份《烙印——我的回忆与感悟》动机有三:其一,正如泰戈尔所说:“我们心里都有一个王国,一个私人的乐园,那里存在着对一些人的永恒的回忆 。这些人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神圣之光,而他们也许不为人所知。”这一辈子除了亲人挚爱以外,我也有许多交往“淡如水”,却是患难与共的朋友,感恩不尽的师长。我深切地怀念他们,心存殷殷感激之情,写下来以纪念我们的相知相遇,因为他们的“不为人所知”。

其二:我曾经问过我孙子,“你知道谁是毛泽东吗?”他的回答与“你知道谁是秦皇汉武吗?”的答法已经所差无几了。这便是三、四代人之间的差异。时间推移,这便是历史了。叶永烈在他的《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中写过“如果把中国当代历史比喻成时间隧道,那么中国这辆列车应该是从1957年驶进愈来愈黑暗的‘左’的山洞,直至1978年才从漫长的‘左’的阴影下驶出来。1957年和1978年都是历史的转折点。”我的有效生命大致正好是从五七年到七八年这一段时间,我一直走在这个黑胡同里。

从一个平民的视角,以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现实为基础,让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更年轻一些的人们切实地了解这几十年的历史。通过具体生动的始末缘由,还原历史的本色与真实。我的回忆完全以真人真事,平铺直叙出来,没有丝毫的文艺性的渲染和夸张,全部都是朴素的事实回忆,我所追求的是不走样的真实。这样的记忆,好似掉在了缝隙中的无声的历史,似乎没有什么“价值”而被人们所忽略,然而,这也是人的一生,不言而喻,它也应该是历史的一个侧面。我很想把这落在了缝隙中的、无声的历史打捞出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昨天并未远去,它始终就在你我身边。知道昨天,才能看到明天,明天也因此而改变。” 其三:达人知命。我没经历过什么惊涛骇浪,一辈子追求过,奋斗过,迷茫彷徨过。由于出身背景和倔强的性格,也是荣辱得失一生坎坷,跌跌撞撞而过。但是,我知足,我感恩。一位哲人说:“没有省察的人生是不得过的。痛苦,恰恰来自生命的自觉省察。伦理人生,审美人生与宗教人生,在三个维度中找着自己的位置,获得大安宁。”我的内心追求始终是孜孜不倦,努力向善的,向往着真、善、美。我经历的困难也是人生弥足珍贵的财富。感悟便是我为求得“大安宁”所做的自省。 宋秀云2009年11月24日

 

序言

我不是生物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我不知道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在漫长悠久的历史上有没有其他生物,经过亿万双脚的践踏,滚开油锅的煎熬,竟然不死!!我只知道经过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的,史无前例的,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尚能存活下来的是侥幸的中国人制造了生命的奇迹。是他们生命力的顽强还是上苍的怜悯,有谁又能说得清呢?当“现行反革命”的我又站在教室里讲课时,对命运的感叹之情无法比喻,无以言表。文革前后学校行政结构的变化是由教研组改为年级组。在年级组的活动中认识了新来的英语老师宋秀云。因教同一个班的课,以谈论学生开始,逐渐交往多了起来。发现此小女子不俗,不凡;不简单,不得了。此人思维敏捷,语言犀利,有智有谋,坚定果断,非我等愚人所能及也。然而在熟悉的过程中,又深感到她心底仁慈善良,待人宽厚友好。又因家庭背景的相似,也就交往的更深了一层。几十年来,我们倾吐个人生活的变化,内心的感悟,彼此分担忧愁,分享快乐。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的,信赖的好朋友。您想了解她的过去吗?您想看看那个时代吗?宋秀云耿直正派的为人,善良仁义的心肠,勤恳认真地作风,曲折坎坷的经历都将使您受到无比的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您会更真实,更深刻地认识这位朋友。更确切,更生动地了解那个时代。是为序。 潘晶 二零一零年拾壹月二十七日写于北京北蜂窝新宅

潘晶是我一生的挚友,她是我第一手稿的第一个读者。可巧,已经七十一岁的她, 今年夏天,居然独自一个人在北京住了好几个月,大概已经有十一年因为要给女儿带小孩,没回来长住了,孩子大了,出于对生活了几十年的北京的怀念,她回来了。我们一起出游,畅谈往事,感怀坎坷的一生。老潘绝对是睿智、贤达、很有修养的人。十分内敛绝不张牙舞爪,然而很有见地,很有原则,言而有信,说一不二,是一个有信念,宁折不弯坚强的人。迄今为止,老大姐总在关键时刻,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适时地施以援手。我最孤独的时候,她陪伴着我,听我唠叨而不厌其烦;拆迁时,被逼而无处安身,她却不声不响地给我送来一处空房的钥匙,让我破啼而笑,得到一个意外惊喜!她总是这么默默地为人付出,从不期盼什么回报。她是我的“及时雨”,是我的依靠,是我比亲姐妹还亲,还密切的老大姐。我当然抓住了这个机会,她为我写下了如上的序言。我真的感觉好美好美!

 

目录

楔子

 

卷一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

一.北京之路与三年学徒

二.抗日战争爆发了——父亲的山西之行

三.重返北京——父亲经营的工厂开张了

四.三反、五反。父亲和我

母亲和大哥的婚姻

一.我心目中的母亲

二.大哥的婚姻

三.北京城解放了

四.母亲的三年监禁与我的童年

五.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快乐的少年

 

卷二 我的中学时代

一.在学校我是一个好学生

二.在家里我是一个本分的乖乖女

三.童稚——认知——什么是政治?

四.初中毕业了——什么是阶级成分?

我的高中生活——初谙世事与走向成熟

一.师大附中的生活与六十三中的差异

二.对高一年级班主任老师的几段回忆

三.学校与母亲,活在夹缝中的我

四.高二的迷茫使我走了下坡路

五.自省:我对不起的老师

六.高二(一九六一年)几件值得记忆的事

七.人生道路的三岔口——咬牙、坚持和努力

八.六十年代的时尚——关于继承革命传统

九.我的选择——高考我第一志愿报了师范

 

卷三 我的青年时代

一.大学生活的开始

二.“四清”——第一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学习毛主席著作方兴未艾

2.青山易改,秉性难移

3.公社的宣传队

三.大学二年级——我的英语学习

四.我们到了师范学院

1.大学本科的梦实现了

2.学习毛著的开始——东北旺苗圃的劳动

3.英语课教改

五.学生生活之轶闻趣事

1.社会活动纪实

2.时传祥的影响

3.彩色影片《红楼梦》

4.大年初一卖糖葫芦——我当了一把售货员

5.学习毛主席著作讲用会

6.当兵一日

7.羊圈里的罗曼蒂克——南大荒劳动片断

8.再度的迷茫与困惑

六.第二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崇各庄的工作队

2.工作队的文书

3.我加入了共青团

七.“触及人们灵魂的”文化大革命

1.四清归来

2.师院的运动是这样开始的

3.抓“游鱼”——反动学生的产生

4.“要革命的站出来,不革命的滚蛋!”

5.“滚、滚、滚,滚你妈的蛋!”——斯文的大学生的第一次污言秽语

八.连根拔起的浩劫

1.大哥的第三次婚姻

2.晴天霹雳——抄家

3.“批斗”大会

4.唯一的一名学生“劳改队”队员

5.与红卫兵负责人的谈话

6.我的大字报和新市委观察员

7.人的尊严

8.公道自在人心

九.撕心裂肺的痛莫过于与亲人的生离死别

1.“遣返”——永定门火车站的分别

2.彻夜长走与秋风萧瑟的家

3.红海洋与红色风暴

4.苏州街上午夜的蹒跚行人

5.亲身参加文革的全过程,一定得有“大串联”

十.小妹的回归与艰难时世

1.关于“我的控诉”——大字报的反响

2.回乡迁移户口之旅——什么叫“尊严”?我的十六枚红橘

3.磨坊中的老父老母——请锅冷灶、破瓦寒窑

4.大姐——悲苦的一生

十一.在师范学院的最后时日

1.“春雷”与“过大江”战斗队

2.纸船明烛照天烧

3.我第一次领到薪水之前前后后

4.告别师院

 

卷四 我的教师生涯

一.初识石景山(1968)

1.古城中学与八大处中学

2.第一次走进教室

3.“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们

4.早请示、晚汇报、与“忠”字舞

二.军宣队和工宣队

1.军宣队与工宣队进校了

2.我在全校大会上的发言

3.小妹到山西闻喜插队落户

4.三排房子一眼井——遥远的萨尔图

5.“五一六”分子的余波

6.首钢化肥厂的三个月

7.夜间的“清查”

三.人生旅途的转折点——家、丈夫、孩子

1.谁都想有个家做避风的港湾

2.我的一波三折和母亲的病逝

3.我的大姑和婆母

4.大姐病逝,父亲返京了

四.十二年班主任工作的往事

1.小学生日记与我的班主任工作

2.石景山农机厂和白庙生产队

3.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班主任工作的思路)

4.师范学院来了实习老师

5.忆苦思甜大会和忆苦饭

五、一九七六年是很特殊的一年

1.四.五天安门广场事件

2.唐山大地震

3.一代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4.大快人心事,打倒了“四人帮”

六.我的首屈一指

1.英语热

2.人生何处不相逢——我们又碰到一起了

3.关于考试命题的思路挣扎

七.城里的学校

1.父亲的病

2.失而复得,谈何容易?

3.终于要回家了,父亲的选择

4.七中与十五中之选

八.我进城了——十四年石景山工作的结束

1.印象十五中

2.努力学习,打开局面

3.平静的内心,平淡的生活,平凡的人

九.资本家又搬回来了

1.破瓦颓垣、七零八落、狼藉一片

2.军代表眼中的“西洋景”

3.午夜窗外的喘息

4.破窗而入的贼

5.父亲走了

十.学无止境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计划生育代表团

2.全校外语演讲朗读比赛大会

3.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的高级教师研修班

 

写在后面的话——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