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 | 例子 | |
圖書-單一作者 | 作者(出版年) | 根據朱德熙(1982) 的描述,普通話的動詞後綴只有五個,…… |
圖書-兩位作者 |
- 用在文句中:甲作者與乙作者(出版年)
|
“蛇脫” 一詞,按照麥耘與譚步雲 (2011) 的解釋,是“蛇蛻” (蛇脫下的皮); “蟬蛻”一詞,按李榮主編 (1998) 的解釋,是“蟬的殼”。 動詞後綴“過”可以黏附在“畀”之後 (Mui & Chao,1999) |
圖書-三至五位作者 |
- 用在文句中:甲作者、乙作者、丙作者、丁作者與戊作者(出版年) - 用在括號:(甲作者、乙作者、丙作者、丁作者、戊作者,出版年) |
林福來、黃敏晃與呂玉琴(1996) 的研究指出…… (卓俊伶、簡曜輝、張智惠、楊梓楣、黃鱗棋,1998) |
六位或六位以上作者:僅寫出第一位作者加上“等”字。 | 甲作者等(出版年) | 本研究採用自李華璋等人(1990) 所編「大學生工作價值觀問卷」得分為 依據…… |
機構或團體為作者 | 第一次引用 機構全名﹝機構簡稱﹞(出版年) 再引用 機構簡稱(出版年)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1998) 國科會(1998) |
同時引註兩個以上之文獻 | 作者(較早出版年,較晚出版年) 註: 同作者但不同著作:依出版年代由早至晚排列,以逗號(,)分開。 |
粵語複句的情況基本上一樣(高華年,1980;徐芷儀,1999) |
不同作者:依作者姓氏字母(A 到 Z)或筆劃(少至多)依序排列,以分號(;)分開。 | (A 作者, 年代; B 作者, 年代; C 作者, 年代) | “呢” 可以在從句後出現 (張洪年,1972/2007;高華年,1980; 梁仲森,1992/2005;Matthews and Yip, 1994/2001等) |
格式 | 範例 | |
一般書籍(作者社一個人時) | 作者(出版年)。《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 高華年(1980)。《廣州方言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
一般書籍(作者為兩個人時) | 作者 A、作者 B(年代)。《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 李小凡﹑項夢冰(2009)。《漢語方言學位基礎課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一般書籍(作者為三到五個人時) | 作者 A、作者 B、作者 C(年代)。《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 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2006)。《港式中文與標準中文的比較》。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
編輯的書籍 | 作者(出版年)。〈篇或章名〉。載於主編名(主編),《書名》(頁碼)。出版地: 出版者。 | 鄧思穎 (2018) 。〈粵語動詞後綴與完句問題〉。載於何大安、姚玉敏、孫景濤、陳忠敏、張洪年(主編),《漢語與漢藏語前沿研究:丁邦新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686-69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期刊 | 作者(出版年)。〈文章名稱〉。《期刊名稱》,卷(期),頁碼。 | 鄧思穎(2009)。〈香港“潮語”構詞的初探〉。《中國語文研究》,28(2),11–21。 |
機構或團體為作者之書籍:機構和出版者不同時 | 作者機構全名(出版年)。《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1998)。《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教育部。 |
機構或團體為作者之書籍:機構也是出版者時 | 作者機構全名(出版年)。《書名》。出版地:作者。 註:以 “作者”二字取代出版者。 |
教育部體育司(2001)。《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臺北市:作者。 |
引用論文 - 期刊論文 | 作者(出版年)。〈文章名稱〉。《期刊名稱》,卷(期),頁碼。 | 何曉葦(2006)。〈毛本《三國》研究述評〉。《中華文化文論壇》,4,57-63。 |
引用論文 - 論文集論文 | 作者(出版年)。〈論文名稱〉。收錄於主編名(主編),《會議報告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 詹伯慧(2009)。〈再談粵語正音〉。收錄於錢志安、郭必之、李寶倫、鄒嘉彥編,《粵語跨學科研究︰第十三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225-230)。香港︰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 |
引用論文 - 學位論文 | 作者(年)。〈論文名稱〉。校名,學校所在地。 | 劉擇明(2019)。〈從粵語句末助詞「啊」看句子的邊緣結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
報紙 | 記者或作者(年月日)。〈文章名稱〉。《報紙名稱》,版次。 | 呂大樂(2007年9月3日)。〈世代之爭關乎政治〉。《明報》,A31。 |
網路資源 | 作者(年代)。〈文章名稱〉。檢自:URL(檢索日期) | 秦樺林(2009)。〈《凡物流形》第二十一簡試解〉。 檢自http://www.gwz.fudan |
註: 以上範例無法詳述APA手冊中所有的格式規定,僅羅列常用例子。如有爭議,仍得以APA出版手冊其格式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