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guide to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in the field of Cantonese Studies. Email or phone the subject specialist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assistance.

from 香港粤語大詞典
普羅大眾俗稱的「廣東話」,在學術文獻裏,一般稱為「粵語」。「粵」是廣東省的簡稱,本來「廣東」可稱為「粵」,兩者基本可以互換。不過,語言學學界還是習慣以「粵語」作為專業術語,而不用「廣東話」。如果強調粵語作為漢語方言的地位,粵語也可稱為「粵方言」。
粵語目前可細分為多個方言片,如廣府片、四邑片、高陽片、欽廉片等,彼此不一定能完全互通。在學術上,一般以廣州作為廣府片的代表,而廣府片又為粵語的代表,甚至往往把「廣州話」和「粵語」這兩個詞等同起來。廣州話在粵語地區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流通比較廣,如「粵語流行曲」就是用廣州音所唱的流行歌曲。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16年人口普查資料,接近九成香港人口以廣州話作為常用語。無疑,廣州話是目前香港社會最流通的語言。
語音特點
香港粵語(以下簡稱「粵語」)有19個輔音,如「p、m、t、h」等(以粵拼表示),有22個元音,包括單元音如「a、e、i、u」、複元音如「ei、ai、ou」。粵語保存了普通話已經消失的入聲音節,即以塞音輔音「p、t、k」作為韻尾,如「濕」(sap1)、 「失」(sat1)、「塞」(sak1)。至於粵語雙脣鼻音韻尾「m」也不見於普通話,如「林」(lam4),普通話的「m」僅用作聲母,不作韻尾。至於聲調,粵語有所謂「九聲」,即平、上、去、入四聲各分陰陽,加上中入,共得出九個聲調。三個入聲(陰入、中入、陽入)其實可以拼入其他調值相同的調類,因此,九個聲調可以分析為六個調類(即高平、高升、中平、低降、低升、低平)。
粵語動詞後綴數量豐富,衍生出四十多個粵語動詞後綴。除了可以跟普通話「了、過、著」直接對應的「咗、過、住」外,如「食咗飯、食過飯、食住飯」,還有不少普通話找不到的動詞後綴,形成如「食落飯、食定飯、食緊飯、食吓飯、食得飯、食翻飯、食埋飯、食晒飯」等例子。按照意義的劃分,包括體、事件、程度、變化、量化、情態這六類意義。如上述提及「食咗飯」的「咗」(zo2)表達了體、「食翻飯」的「翻」(faan1)表達了事件、「食兩食就唔食」的「兩」(loeng5)表達了程度、「食到好攰」的「到」(dou3)表達了變化、「食晒飯」的「晒」(saai3)表達了量化、「食得飯」的「得」(dak1)表達了情態。除了動詞後綴豐富外,粵語的句末助詞非常豐富,句末助詞的數目超過四十個,意義上可以劃分為事件、時間、焦點、情態、疑問、祈使、感情七類。如小句同樣是「食飯」,基本的詞彙意義就是「吃飯」的意思,加上不同的句末助詞,如「食飯啩」和「食飯罷啦」的意義就不同,前者的「啩」(gwaa3)表達了揣測的情態意義,是說話人的主觀判斷,而後者的「罷啦」(baa2laa1)表達了提議的祈使意義,是說話人的勸告。通過運用不同的句末助詞,形成變化多端的搭配,表達微妙多變的意義,是粵語語法的一大特點。
〔輯錄自鄧思穎《粵語語法講義》(2015) 及〈香港粵語與香港中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