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耀钟编著

 

4-6 下迁后的第一项科研

--作者:阮耀钟

我下迁后的第一项科研,也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二项科研是研制低温电容液面计。

1972年科大开始招工农兵学员,老师也可以搞科研了。大家各自选题,科大当年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们这些“猴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虽无人指导,但也无人干涉,体现了科大的自由、民主,老牌大学不能比。这样每个人都能做自已喜欢的课题,干起来特有劲,苦也甜。每个成功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做他最喜欢的课题。若觉得科大是个谜, “自由、民主”应该算是谜底之一。一个国家也一样,只有自由、民主,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怪不得有这么多革命先贤,为自由、民主奋斗终生。

我之所以选择研制低温电容液面计这个课题,因为当时液氦的液面测量在国内是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当时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等不少单位都在研究这一课题。当年我们国家从法国进口了一台使用超导磁体的核磁共振仪,带了一台低温电容液面计,上面三所学校,都仿效从法国进口的液面计研制。我认为搞科研不应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研究,必须走自己的路,才能创新。

如何消除引线电容的影响,是本课题的难点和关键。为了消除引线电容的影响,我真是冥思苦想,有时走路都在想这个问题,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苦苦研究了几年。大约是1974年左右,我带73级工农兵学员去北京物理所实习,同时也把我研制的低温液面计带到物理所做实验。听说物理所有一台仪器,可以测量很小的电容,我借来说明书一看,发现它用“变压器电桥”消除了引线电容的影响。于是我借用了这一方法,消除了引线电容的影响。当然,用“变压器电桥”消除引线电容的影响,并非我首创,但把这一方法用于低温电容液面计,至少在国内,我是第一个。

整台仪器的电子线路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我们那个年代,大学里学的是电子管线路,到七十年代就过时了。如今科技发展很快,许多知识很快过时,必须自学新的知识,赶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文化大革命中,聊天、打朴克、下象棋、装收音机都可以,看书却要受批判,遭非议。我选择了装晶体管收音机。因为六十年代我一看晶体管电路出来了,赶紧自学晶体管线路。通过装晶体管收音机,学习晶体管线路。到七十年代,一看又出来了集成电路,又赶紧自学集成电路。我在低温电容液面计这个课题中,全部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这是这个课题取得成功的第二个原因。

大约是1975年或76年,科大第一台氦液化机安装成功,请上海冶金所的同志帮我们调试氦液化机。当时,科大低温物理教研室就我一个人有科研项目,于是就拿我研制的低温电容液面计作试验。上海冶金所的同志认为我研制的低温电容液面计做得很好,建议我开个鉴定会。于是,我邀了些国内同行开了个鉴定会。

当时我已研制了三台低温电容液面计,鉴定会的第一天,请一位代表用肉眼观察玻璃杜瓦瓶中液氦的液面高度,并报数;其他代表观察三台低温电容液面计的指示,鉴定是否与肉眼读数一致。等做完实验,我说,明天再做重复试验。代表们说,不用再做重复实验了,今天三台液面计的指示很一致,等于是重复试验了。

鉴定会代表对我这一项目,一致给予高度评价,并且说,低温电容液面计,阮耀钟做的是目前国内最高水平了,若无别的高招,建议别人也不用再研究了,据我所知,国内后来一直没人再从事低温液面计的研究。

这第二项科研是在下迁到合肥后做的,这项科研我化费了四、五年时间,当年科大刚从北京下迁合肥,条件异常艰苦,我用一把电络铁和一台示波器,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该项目于1978年获得“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奖”和“安徽省重大科研成果奖”。这是我继低温热导仪之后的第二项科研。我的第一项科研是科大下迁前完成的。

 

4-7 科大的春天终于来到

--作者:阮耀钟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举国欢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大也迎来了春天!

1977年撤销工、军宣队,结束再教育。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为知识分子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前所未有。以前,毛泽东每次运动,都是整知识分子。我一直到现在还想不通,毛泽东为什么这么恨知识分子。照理说毛泽东也是中专毕业,应算是小知识分子,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当过管理员,多少对知识分子应有所理解。像我这样根正苗红,出身于贫下中农,高中毕业免试保送上大学,我一直抱着对党和毛主席感激之情,紧跟党,崇拜毛泽东,在大学里加入了共产党,共产党自已培养的知识分子,因为多念了几年书,成了“臭老九”,就要接受工人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心里真是想不通!

197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宋佩璋调离安徽,由万里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消息传到学校,科大欢腾。

在“四人帮”最后横行的年代,科大与科学院密切合作,代表科学院起草“汇报提纲”和《代拟稿》,“反击右倾翻案风时”遭受批判。如今“四人帮”垮台,科学院和科大这对患难与共的“母子”开始扬眉吐气,科学院也对这位昔日“科学院的落难公子”倍加疼爱;对这位蛮讲母子情谊的“独生子女”宠爱有加;对这位挺争气的“落难公子”十分赞赏。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郭老亲自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同志,并合影留念。新华通讯社以“一定要办好中国科技大学” 为标题报导上述消息,《人民日报》编者按语称“在教育要大上的形势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迈开了一大步”。春天一到,科大起跑比谁都快,一度在高校中领先,不足为怪。科大人本来就强调创新,富有创新精神,科大又多次迈出第一步:

国内最早的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成立。

国内大学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于1978年3月开始在科大筹建。

1978年3月8日中国第一个“少年班”在科大诞生。《人民日报》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豪迈誓言:我们要跑步奔向祖国的未来》报导科大“少年班”的诞生。那时不仅是少年班,整个科大都在“跑步奔向祖国的未来”。

1977年底科大当时虽然只有8个教授,10个副教授,126个讲师,可是科大人为了把“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真是跑步奔向未来,像我们这些人当时还是助教,跑得比谁都来劲,比谁都快。像方励之这些年轻人才,这时候也不用业余时间,躲在地下室偷偷摸摸研究天体物理了,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研究天体物理了,可想而知,这时中国还有谁能赶上他们!

虽然科大要求迁回北京的呼声和努力一直没有停止,但是,科大人务实,说归说,写归写,干归干,科大人丝毫没有因此减慢前进的步伐。正如我在《谈谈我对“科大精神”的理解》一文中所说:“从 1979 年至 1989 年举办的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nation and Application)考试,科大一直遥遥领先,当时我们这些科大老师,在清华、北大,都是他们学生辈的,为什么CUSPEA考试还考不过科大,几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很难理解。”;科大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的成绩遥遥领先其他高校,科大的优秀率还高于其它高校的及格率;科大新生入学考试的成绩比清华、北大高二十多分,曾出现一个班上有四位省高考状元,称为“一班四状元” ;……这一切,使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当年任浙大校长的路甬祥都觉得科大是个谜。

但这一切,都已成历史。只能说明科大终于闯过了“下迁”这场大灾难。科大在这场大灾难中没有垮掉,科大二次创业成功了!但是,年轻的科大人要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如今竞争更激烈!我相信“青出于兰,胜于兰”,年轻一代科大人定会比我们更强!

 

4-8 科大有今天不能忘了邓小平

--作者:阮耀钟

信件稿纸t

在中国科大50华诞写的“校史点滴. 建校动议” [1]一文中提到:

1958年6月2日,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了科学院党组的报告。邓小平的批示是:“书记处会议批准这个报告,决定成立这个大学。校址另议。”紧接着,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同志都审核同意了书记处的决定。

啸宙兄留言:“1958年6月2日,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日子。” [1]我理解,啸宙兄意思是要我们科大人也不要忘了邓小平。科大之所以能在合肥重新崛起,当然是由于科大人顽强拼搏,不甘落后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大力支持,恐怕也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对中国科大关心备至,每每在学校建设的关键时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

 

直接推动科大第二次创业

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科大遭严重破坏,1970年学校被迫由北京下迁合肥,大批设备损失,大量教师流失,办学条件十分艰难。

1975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他在听取中科院负责人关于科技工作汇报时强调说:“科学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不照顾干部子弟。这样做要是犯错误,我首先检讨。这不是复旧!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

1977年8月,中科院在北京召开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科大既要成为教学中心,又要成为科学中心,并制定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改革措施。当年9月,该院就此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得到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等批准同意。

1983年,中国决定在“七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十所大学,开始教育部列的重点大学名单中没有科大。你若看过我写的前年几篇文章,也看到了科大下迁合肥之后,办得非常出色,以至不少名牌大学的校长都觉得科大是个谜,所以当时教育部列的重点大学名单中没有科大,真是毫无道理的!这也是蒋南翔、何东昌他们压制科大的一个证据。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科大校长严济慈上书邓小平,建议增列科大为重点建设大学。仅过六天,一直关注科大发展的小平即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在小平的直接关心下,中国科大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与北大、清华等十所高校一起被列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并步入中国知名大学之列。这样,科大总算搞到一批钱,建了科大西区,是管惟炎和方励之当科大校长和副校长期间开始建的,由上海设计院设计,很漂亮,今年科大五十周年校庆,你若来合肥,学校一定会带你们去科大西区参观。

 

关注少年班的创办和成长

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于1978年开始试办颇负盛名的少年班,选拔一批年仅十四、五岁的优秀少年加以特殊培养。邓小平对科大少年班的创建和发展也是关怀备至。

1982年12月,知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十五至十八周岁较有利。”邓小平说:“科大少年班可以搞。”在他的鼓励下,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软件神童。

1984年8月,邓小平在北戴河会见另一位知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时,对少年班做出较高评价:“少年班很见效,也是破格提拔,其他几个大学都应该办少年班。”

 

关注同步辐射实验室

邓小平还非常关注建在科大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1982年4月,中国正式批准立项在中国科技大学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次年11月即破土动工。然而,到了1985年,中国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由于国家经费紧张,这一国家重点工程工程建设面临下马危险。又是严济慈将此事报告邓小平,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同步辐射实验室工程不仅没有下马,反而克服困难加紧建设。

1987年,该实验室直线加速器建成出束,达到设计指标;1989年4月,全机联调成功,发出同步光,光源装置基本建成;1993年,实验室正式向国内外开放。

 

参考文献:

[1]《校史点滴. 建校动议》http://q.blog.sina.com.cn/ckd5802/blogfile/4f8df227010096q1&dpc=1

[2]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邓小平与中国科大的不解之缘》

http://news.ustc.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38

(待续)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