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耀钟编著
3-7 1978-1979年科大争取“回京”的努力
--作者:许子明[1] 胡建恺[2] 王宝城[3]
一、1978年,“科大回京”的呼声再次高涨
尽管1977年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批示了方毅、李昌一手炮制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科学院将其作为“尚方宝剑”传达到了合肥,以为可以令科大安心“扎根安徽”,但科大的根本问题和矛盾并没有解决,全校师生员工对科大的前途仍然一片迷茫。要求回京的舆论在1978年底再次高涨,广大师生顶着压力串联开会,并贴出了大字报,强烈要求科大迁回北京。
1978年12月14日,全校师生三千四百余人(其中包括教授、副教授53人,系处级以上干部47人,教研室正副主任102人)联名给华国锋主席、叶剑英副主席和邓小平副主席写信,再一次反映科大在合肥办学的困难,强烈要求科大搬回北京,继续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把科大办成世界第一流的大学。
1978年12月16日至17日,科大党委根据学校当时的形势,紧急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完全肯定科大广大师生迁回北京的正当要求,并形成纪要,上报给科学院。
1978年12月26日,科大教授、副教授59人再次写信给科学院党组转呈中央,重申“中国科技大学是在中央关怀下,郭沫若校长领导下,我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结合、以理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科大的命根子,表达了科大师生团结一致,强烈要求回京办好科大的决心。
1979年1月3日,七十位在科大兼职的中国科学院著名科学家联名写信给方毅并转邓小平,要求:“将科技大学迁回北京,用最快的速度把科大办成第一流的学校,我们也将在北京为尽快建好科大贡献一点力量。”
看看吧!科大从学生到老师,从系领导到校党委,从学校的教授到科学院各所的科学家,都发出一个响亮的口号:科大回北京!
是谁违背了党中央办科大的初衷?是谁无视科大全体师生员工和科学院各所科学家的呼声?又是谁扣押了邓小平对科大许子明等九人来信的批示?虽然时光已经过去四十年,历史终会逐渐拂去谎言的尘埃,真相总会明晰。
二、1979年1月9日,科大师生代表面见方毅,呈交签名信
1979年元旦后,许子明、王宝城等携带科大三千余名师生员工的签名信和70位科学家的签名信来到北京,准备当面呈交给方毅。王宝城先到科学院院部,打听到方毅的办公室和他上班的时间,并在二楼走廊上迎面堵到方毅,表示科大师生代表希望向他反映科大的问题和要求。方毅愣了一下表示可以,约定次日上午在他办公室见面。
我们立即组织五位代表,除了许子明、王宝城、王裕群之外,还找了一位学生,曾肯成教授当时正好也在留守处,我们请他一起去。
次日我们到达方毅办公室时,在座的还有原教育部长蒋南翔(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我们首先向方毅说明了来意,反映科大面临的困难,及要求迁回北京的理由,同时交上三千四百余人的签名信和七十位科学家的联名信。方毅听完我们的意见,表态说:“你们(要求回北京)的理由,我驳不倒;但这个问题我决定不了,还要邓副主席定。”他答应向中央反映我们的意见。
直到现在才真相大白:早在方毅接见我们之前一年四个多月,即1977年8月28日邓小平已经对科大许子明等九人来信做了批示,让方毅处理。方毅却隐瞒了这个批示,还虚伪地说“要邓副主席定”,真是瞪着眼睛说瞎话!
华国锋批示《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时点明“已批一件”,但科学院始终没有解释“已批一件”是什么。78年科大党委常委扩大会纪要中要求科学院解释“已批一件”是什么,但是也无下文。
从1977年至今已过去四十多年,科学院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向科大党委和科大全体师生员工公开“已批一件”的内容。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许子明在网上发现1977年8月28日邓小平对科大许子明等九人来信的批示摘要, 2015年才在科学院档案馆查到了批示原件的影印件,并复制成光盘。2016年许子明、胡建恺在合肥转交给科大档案馆,为科大校史填补了“已批一件”的空白。
作为科学院的主要领导,方毅为了压制科大回京,欺骗中央,扣押邓小平批示的行为是严重的原则错误。虽然我们无法追究他的责任,这个历史的伤痕却永远留在科大广大师生员工的心里。
2018年我们迎来了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六十周年。
六十年,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政治风暴,科大终于又获得了重生。但,我们不能忘记在四十年前,科大广大师生员工和科学院众多科学家曾为科大的命运而大声疾呼,为争取科大返京而付出了最大努力。
六十年,留在我们心中的历史的伤痕不会完全抚平,万幸的是科大人精神不死,分布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科大学子,正信心百倍,重振雄风,为达到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
三附件
1、1978年12月14日科大师生员工三千四百余人联名给华国锋、叶剑英和邓小平的信
2、1978年12月26日科大五十九位教授、副教授联名给科学院党组和中央的信
数学系:常庚哲、石钟慈、殷涌泉、陈希孺、龚升、史济怀、徐澄波、李曝光、曾肯成
物理系:尹鸿钧、肖振喜、徐家鸾、杨衍明、刘耀阳、阮图南、谢俊明、容保粹、严学明、李贵和、尤俊汉、刘涛、张家铝
近代化学系:张曼维、刘淑仪、宋明实、徐理阮、张懋森、尹方、赵贵文、沈生、孙鹏年、杨承宗、刘达夫
近代力学系:童秉纲、黄茂光、沈志荣、何竹秀、王群、葛新石、丽明、朱兆祥
无线电电子学系:王文涛、陈永年、张念村、涂其冽、钟津立、李 宓、沈凤麟、吕碧湖
地学与空间科学系:黎彤、何涛文、王水、郭自强、徐世浙、黄培华
外语、马列:刘竞、孙瑞禾、陈昆才、孙志芳
3、中科院七十位科学家给方毅并转邓小平的信
(手写字体辨认不清,名字可能有误,请知情者指正)
马大猷、王守武、管惟炎、谈镐生、王士成、傅承义、 邓述、王占金、李钦、王葆仁、贝时璋、陈玉玲、章正廉、张少吾、颜坤、傅慎云、张锦珠、王丽华、邹承鲁、仲如、沈淑敏、郑竹英、杨同堂、汪云九、王荫亭、叶国辉、金贵昌、江丕栋、邢蕴芳、张树政、王元、陆启铿、吴新谋、万哲先、张素诚、田方增、冯康、郑哲敏、许国志、蒋丽金、桂湘云、越民义、胡日恒、黄兰洁、吴承康、葛绍岩、刘源张、钱寿易、卞荫贵、吴仲华、李敏华、潘良儒、钱人元、林一、朱秀昌、林同骥、吴文、王震鸣、薛以年、谭庆明、陈海韬、俞鸿儒、郭汉彦、钱寿华、解佰民、杨振声、钱福星、赵士达、张强立
4、关于多快好省地培养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的几点意见(1978年)
(以上资料由王宝城提供)
(来源:《科大故事》)
注:
[1]科大6005级,65年留校,81年调北京工商大学。
[2]科大5805级,63年留校任教至今。
[3]科大5805级,63年留校任教至今。
3-8 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会议
——一次没有喊出“科大回京”的大会
作者:许子明[1]
一、背景
1976年打倒“四人帮”之后,全国教育事业百废待兴。曾经的高校样板北大、清华深受“四人帮”流毒影响,积重难返。党和国家寄希望于中国科技大学,希望科大成为高校改革的新的旗帜。
1977年8月5日至13日,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
8月18日 新华通讯社报道中国科学院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的消息,标题为“一定要办好中国科技大学”。
19日《人民日报》在刊登新华社上述消息的同时,编后按语称“在教育要大上的形势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迈开了一大步。”
是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该“先迈开了一大步”!
可事实是,在科学院方毅、李昌的阻挠下,会议没有提出大胆的改革方案,辜负了党和国家对科大的期望,更没有喊出科大全校希望“迁回北京”的心声。
科大命运的整个过程,都按方毅、李昌“扎根安徽”的路线图设计:通过科大工作会议统一思想,罔顾民意,骗得中央批示,把“扎根安徽”的紧箍咒牢牢套在科大的头上。
二、我记忆中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
1977年,科学院决定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这给正为科大回京而努力的广大师生员工带来希望,大家期待在这次会议上堂堂正正地提出科大返京的建议。
参加会议的代表共55人,包括校领导武汝扬、徐文英、黄英达、贾志斌、任知恕、包忠谋等,系、处及各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还有 回京活动积极分子的群众代表。我就是其中一份子。
令人失望的是会议一开始,科学院就设下了“规矩”:不能提“科大回京”。在讨论大会纪要如何写时,面对不能提“回京”的禁令,主持会议的校领导武汝扬由于职务约束,不得不在会上限制代表提出回京的要求;可我们群众代表并不甘心,会下费尽脑子想对策,最后提出在北京办科大分校。
我们当时的设想是,既然回京不能一步完成,那就两步走吧--先在北京踏上一只脚,时机成熟了再把另一只脚挪过来。具体步骤是:先在科大北京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科技大学分校”,开始承接科大高年级学生到科学院研究所实习,将学校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北京,到一定阶段再将北京的分校转成“本校”,合肥改为“分校”。我们的建议得到武汝扬等校领导的认可,并同意把在北京办分校的意见正式写到会议纪要中。科大回京,我们将一步改成两步。
但我们草拟的会议纪要并没有被认可。据说是当时有位副总理表示反对,说“如果科大要回北京办分校,那么其他学校如石油学院、地质学院、林学院等都来效仿,北京哪里有地方?”--这个说法没有得到证实。
科学院方毅、李昌他们的原定意图,是想通过科大工作会议 “统一思想”[2],断绝科大回京念头,彻底扎根安徽。所以,后来在9月5日方毅、李昌一手炮制的《关于中国科技大学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完全无视科大师生员工的意愿,硬是塞进 “扎根安徽”的私货。可以说,八天的工作会议只是“走过场”,科大的声音完全被压制和掩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后,设立中国科技大学分校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科学院决定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官方说法是:?科学院“委托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设立研究生院”)。刚开始,许多人还抱着幻想,研究生院也可以吧。实际上,科学院一开始就把研究生院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派到研究生院的第一副院长马西林,就是李昌原哈工大的老部下。历史后来正是按着科学院的意图演变:由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变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再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变成中国科学院大学。
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却真的按着方毅、李昌的意愿,老老实实地扎根安徽。把北京的地理优势让给了不认科大的科学院的“二胎”--国科大。今天(2018年10月23日)北京电视台传来了国科大成立40周年的报道。40年前的今天,正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的日子。国科大就是这么大胆地篡改了历史。
三、郭沫若校长接见与会代表是会议唯一“亮点”
从1958年建校起,郭沫若校长一直非常关心科大的前途。可那次会议并没有安排科大的法定校长郭沫若到会讲话,倒是郭老主动要求接见与会代表。
1977年8月11日在北京饭店,我们最后一次见到郭校长。他老人家身体已经很虚弱,但看到科大的老领导和代表们,非常高兴。当和原“延安公社”负责人黄英达、原“东方红公社”负责人贾志斌握手时,还高兴地交谈片刻。令人不解的是,当时的科学院负责人方毅、李昌竟然没有参加接见。
郭沫若校长与科学院、科大老领导
郭老和科大代表
郭老与郁文
郭老和严济慈
郭老和武衡
郭老和甘重斗
郭老和武汝扬
郭老和杨承宗
郭老与贾志斌(左1)、黄英达(左2)、徐文英(左3)亲切交谈
(照片系许子明提供)
(来源:《科大故事》)
注:
[1]科大6005级,毕业留校任教,1981年调北京工商大学。
[2]《李昌和万里的谈话》
(待续)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