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向北
罗汉堂里的“豇豆小姐”
七姑妈嫁去的唐家,在云安场上有十口大灶,数百股盐水,是云安场的首富。唐家五兄弟,老大在乡里当地主,只管收租子,老二和老三负责食盐的生产和销售,老四是个医生,不管家里的事情,七姑父是老幺,有个很辉煌的名字叫唐星甫,因为在省城成都的政法大学读过几天书,算是唐家的大知识分子,回来就在县城里当上了财政局长。在世人的眼里,这一家子人口众多,和和气气,兴家立业,算得上是县里的望族。
和七姑妈一样,七姑父也胖,虽然是县里的头面人物,却不大喜欢露面,即使露了面,也不大开腔。若是开个什么会,他必定在台上坐得端端正正,不苟言笑,活像一尊“正神”,县里的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唐罗汉”。当然如果需要,他也会笑的,他常常用各种各样暧昧的笑,来应付不好应付的人和事,从来不肯轻易表明自己真正的态度。不过别看七姑父平日里粘粘糊糊,如若谈起正经事情,他也要说话的,不过三言两语,说了就算数,周围的人不敢不听。县里各机关社团的头头,都要靠财神爷发工资要饭吃,各个部门若是要想建造房屋,购置设备,或者是巧立名目搞点营私舞弊的名堂,没有他的恩准是万万不可能的。一些为非作歹的人犯了事,总要找他去疏通关键,另外有些想赢官司的人,也要上门来给说情送礼“拿言语”。因为他管着钱,县里的五老七贤若是要修桥铺路做些公益事情会来找他,善男善女们求神拜佛修葺庙宇也要找他,家里人客往来如流水,终年门庭若市。七姑父过四十岁生日的时候,不但县城里的人,就连几十上百里外的人也赶来祝寿,那一天摆了七十桌席还坐不下,第二天又摆了三十桌才应付过去。当然祝寿的人决不是白吃,除了各种各样的礼品之外,主要是送钱。据他家的王管事说,做生日的一切费用都除干打净,还净赚了一千块大洋,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可以买上一万多斤谷子,或者是近二十两黄金。你看我这个七姑父,看起来傻里傻气的,心里其实明白得很。
父亲和七姑父从来就谈不到一块,可是因为七姑妈的关系,他在唐家比在自己的家里还随便,吃啥用啥,只要他肯开口,下人们都会立即照办,七姑父也不说什么。这次他看见七姑父生日如此热闹,送的东西堆山填海,人人都说的是逢迎之词,显的都是逢迎之相,心里很不舒服,就叫我到王管事那里要了一张大红纸,头天晚上赶着写了一首“打油诗”,第二天正式请客的时候将这首诗贴在墙壁上。诗是这样写的:
罗汉哥四十大寿纪念云阳县,县云阳其中很多怪名堂南边有个张王庙北边有个罗汉堂张王庙里冷清清罗汉堂里香火旺不求来世求今世只求罗汉保安康弟竹栖敬贺
我和父亲刚刚把打油诗贴好,七姑父就陪着熊县长走进大门,听见堂屋前闹哄哄的,就凑进来仔细朗读。读完打油诗,熊县长直是笑,对着这位从前的团练局长直说:“有意思有意思。”七姑父心里不高兴,可是又不便在县长面前说什么,就暗地里派人在打油诗上贴了一张很大的寿星图,算是遮掩过去。
过了生日不久,忽然有了谣传,说是七姑父在外面沾花惹草。起初好多人都不相信。在世人眼里,七姑父一向是知书识礼的正人君子,平日里不但自己没有非分之想,还常常教导别人,说是万恶淫为首,千万不要去干那些害人又害己的荒唐事情。再说了,十多年来七姑妈没有任何地方对不起他,亲戚朋友都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可是“谣言”很快就被证实了,七姑父确实在外面和一个女人有勾搭。这女人因为长得特别瘦,得了个外号叫做“豇豆小姐”。
接着七姑妈就病了,而且一病不起,虽然看了不少的名医,最终却医治无效,只活了三十五岁就去世了。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七姑妈实际上是七姑父逼死的,他早就不满意这个结发的妻子了,常常在人后虐待她,打了她骂了她不但不准她哭出声来,还不准她背过身去,就是要走,也得面向着他退下去。后来更是对我的七姑妈变本加厉,在七姑妈“坐小月”(小产)的时候强行与她同房,害得七姑妈得了“月家痨”,不治而亡。
七姑妈的去世给了正人君子的七姑父当头一棒,不但传得满城风雨,亲戚朋友们都议论纷纷。父亲本来就对这个有钱有势的姐夫有看法,七姑妈这一死,也就更恨他瞧不起他,可是又毕竟与他是亲戚,送走了姐姐,眼看着这么一大家子人没有了能干的女主人,乱糟糟的不成样子;再说几个侄儿侄女都还小,今后若是遇上一个不懂事的后娘,孩子们的日子更不好过。他想来想去,突然想到一个人:八姑父的妹妹。这个姓张的姑娘二十多岁了,知书识礼的,人才不错,脾气也好,若是肯答应来给七姑父填房,那是最好不过了。父亲回家把这个想法给祖母和八姑妈说了,都说若是人家姑娘不嫌弃,那当然好,只是亲戚朋友都恨这个没良心的东西,恐怕没有人愿意去当媒人。
父亲说这没有问题,我去,第二天就赶回县城,当面和七姑父说了。七姑妈在世的时候,张家的姑娘也常常走亲戚来唐家玩,七姑父对姑娘很了解,想想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当下就同意了。不久,七姑父和张家的姑娘正式订婚,只等七姑妈周年之后就结婚。
父亲满以为自己促成了一件好事情,也算对得起多年来关照自己的姐姐和几个侄儿女,这才放下一颗心来。殊不知七姑父贼心不死,继续与那“豇豆小姐”暗地往来,最后居然色迷心窍,把这女人接到家里,藏在四楼上,养起了“金丝雀”。七姑父专门请了个丫头服侍这个妖精,饭菜茶水都由丫头送上楼去,那妖精从来都不下楼,七姑父本人也只有等到晚上九点以后,才上去睡觉。家里没有了七姑妈,又来了这么个神秘的女人,突然有了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唐家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们谁也不敢乱说乱动,只有我想到七姑妈生前对我的好处,实在是不甘心。终于有一次,我在二楼上碰到了那丫头送饭,她见了我就说:“表少爷,你帮我把饭先送上去好不好?我要到厨房里去端汤。”我照着丫头教给我的暗号,来到了四楼的楼梯口,看见上面死死的压着一块木板,我腾出一只手来,在木板上轻轻敲了三下,木板被揭开了,那妖精探出头来,一看是我,一下子就黑了脸,说是谁叫你来的?我不理她,一头钻了上去,这才看清楚整个房间乱七八糟,床上的被子也没有理,烟盘子里的烟灯都还燃着,我想到我的七姑妈在世的时候,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现在这里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想着想着就愣在了那里。猛一抬头,却见那女人正向着我逼来,她头没梳,脸没洗,黄焦焦的脸上瞪着双乌黑的眼窝,像个鬼似的恶狠狠地伸出手来抓我的衣领。我吓得大喊一声,夺路而逃,从此再也不敢动上四楼的念头。后来那个叫我代她送饭的丫头,也因此挨了一顿好打。
七姑父“金屋藏娇”的事情自以为做得很秘密,其实很快不但家里的人都知道了,外面也传得沸沸扬扬,父亲在我这里更加证实了这个事情,气得不得了,说这个唐罗汉也太不像话了,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又附了一首打油诗,叫我送到唐家去。这首打油诗是父亲不久以前写的,他还给好多的朋友念过,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说你这个舅子,一点都不给你的罗汉姐夫留面子,他要是真的看到了这打油诗,不骂死你才怪呢!
这首诗最早叫做《贵妇吟》,后来大家图方便干脆就叫它“豇豆小姐”,原文是这样的:
脸上摩登红(12)盖了又盖手上金箍子(13)戴了又戴堂前喊丫头派了又派(14) 楼上烧鸦片快了又快洗了脸板像猴子脱了衣服像妖怪活像是个鸡脚神人前却把风骚卖借问此人她是谁豇豆小姐,罗汉“太太”
这封信上还附了这样的话:
罗汉哥:你太对不起人了,也太欺负人了。黄花闺女你不要,却把一个烟鬼妖精弄来藏起,希望你不要执迷不悟,赶快回头是岸,不然要遭万人唾骂,没有好下场……
七姑父当着我的面看完了这封信,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气得发抖,把信撕得漫天飞舞,然后拿我当成了出气筒:“你这个老子是他妈个疯儿。他当团练局长的时候,我没有沾着他半点光,他不知道天高地厚,到处得罪人,我还跟着他受气;他现在不当官了,我依然是要钱给钱,要饭吃就给饭吃,还把你这个没娘的儿子养起,我哪一点对不起他,他要这样挖苦我?我告诉你:不要学他榜样,要不然你将来也和他一样是个疯儿,吃不完的苦头……
过了几天,父亲到唐家来了,七姑父见了他就是一肚子的气:“你这个六亲不认的东西,来这里做什么?”
父亲也不生气:“我来劝你啊,像你这样的有钱有势的人,只有我才敢这样劝你。”
七姑父把脸一背:“世上有你这样劝人的?你还没有把我骂够?”
“骂你也是为了你好嘛。”
“你这样为我好,我受不了。”
“就一封信就受不了啦?把你的那个妖精喊下来,我还要当着你的面骂她呢。”
“你敢!”
“不敢?我还要让她给我烧鸦片烟吃……”
父亲说起来满不在乎,七姑父气得只是跺脚,可是因为输了理,一点办法也没有。若是按照旧规矩,在那个时代妇女的地位虽然很低,却有娘家的舅子撑腰,七姑父气死了我的姑妈,若不是看在几个孩子的分上,我父亲几弟兄完全可以以娘家人的身份,和他在宗祠里评理打官司,搞得他名声扫地,像这样写封信骂他几句算是便宜了他。要是按照新章程,当时像七姑父这样进过现代大学堂的“新派人物”,口口声声认为纳妾养小都是“封建余孽”,现在居然把这样的一个女人“金屋藏娇”,实在也是太不像话。这件事情之后,从来不吃药的七姑父气得大病了一场,然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那妖精搬下楼来,光明正大地住在了一起,当然,我父亲好心操办的与张家姑娘的亲事,也就不提了。
不要孝子要同志
父亲离开团练局之后,住在县里的实业局的一处地方。这是全县的制高点,周围绿树成荫,门前有一小块平地,可以看到滔滔的长江水,和江对面的张王庙。只要天气好,父亲就会端出一把“逍遥椅”,泡上一壶茶,独自在这里翻阅书报,他最喜欢看的书是《中山全书》和《新青年》杂志,着迷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要是来了三朋两友,父亲会和他们摆上老半天的“龙门阵”,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日子过得相当清闲。这时候我依然住在七姑父家,每天上学都要从这里经过,放了学就来听他讲故事。他给我讲孙中山的少年时代,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5),还讲“五四运动”北京的学生上街去游行。他给我解释什么是“孔家店”,还讲为什么鲁迅说封建的礼教会吃人……尽管当时我还小,父亲却把他在政治军事学校听到的所有的道理都给我讲,这些道理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我的一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记得在一个夏天的晚上,父亲让我端出了椅子泡上茶,到坝子上乘凉,他自己又回到屋里,抓上了一把瓜子和糖果,心情显得特别的好,好得我都有点奇怪,因为父亲从来没有给我买过糖果,这并不是他不爱我,而是没有这样的习惯。父亲看着我,只是笑,我不知道他在笑什么,他却说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我摇摇头,他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都十岁了,日子过得好快啊。父亲说着,显得有些伤感:“你倒是出生了,可是你的妈妈却死了……”
我摇摇父亲的手说:“爸爸你别伤心,妈妈不在了,等我长大了我要孝顺你,还有奶奶。”
父亲喝了一口茶,望着夜空想了想,又摇摇头,看着我很认真地说:“我不希望你做我的孝顺儿子,只希望你做我的一个忠实的同志。”
我不知道什么是同志,看着父亲发呆,好一阵才说:“爸爸你不是有名的孝子吗?都在夸奖你呢,我就是要像你孝敬爷爷那样来孝敬你啊。”
父亲知道我没有听懂他的话,继续往下说:“你和我不同。你的爷爷苦了一辈子,辛辛苦苦挣出一份家业,养活了一大家人,他中风了,起不来了,我们做儿女的当然应该侍侯他的。”
我突然想起一个很多年来都没有想通的问题:“那为什么爷爷死了之后你自己出远门了,不孝敬奶奶呢?”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你奶奶也很辛苦,我也应该孝敬,可是一来家里还有你的两个伯伯和姑妈,他们都是很孝顺的人,有了他们我很放心,二来我还有我自己的前程啊。今天的年轻人,要是只守着自己的家,那是没有出息的。”
“那你也不要我了?”
“我怎么会不要你了?我只不过是把你托付给了你奶奶和你的姑妈罢了。现在你长大了,懂道理了,就应该知道我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我还要把你培养成我的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
这时候我已经快高小毕业了。在我上学的这期间里,学校里的老师也常常给我们讲国家的危亡和苦难,讲那些舍小家救国家的民族英雄。可是我毕竟只有十来岁,对这些都似懂非懂,确实不知道什么叫同志,尤其不懂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赞扬父亲是个孝子,可是他自己却要我当他的“同志”。
父亲看着我,努力地说服我,好像我不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孩子。
“同志就是志同道合,忠实的同志就是始终按照共同的革命目标奋斗到底。同志要比孝子要高,因为孝子只忠于家庭,而同志却是忠于国家……”
看来那个有着充满了朝气和理想的政治军事学校,是我父亲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得他由一个小康之家以“孝”为本的本分人,成为了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一个立志为民献身的革命军人。在当团练局长的一年中,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打击土豪劣绅和为老百姓除暴安良上。后来因为自己的后台杨森不在了,再加上得罪了那些贪官劣绅,没有能够继续干下去,但是他并没有灰心。在赋闲的这些日子里,他认真地读书,也认真地思考,他已经决定要走自己的路,并且希望我永远和他在一起。
父亲慎重的对我说:“今天是你满十岁的生日,我没有给你做新衣服,也没有给你买好吃的东西,我只把这两套书送给你,你要好好的去读。也许你现在还读不太懂,可是你将来一定会懂的。当你把它读懂了,你一定要照着上面说的去做。那时候你会知道,它们比金子还宝贵……”
这两套书就是我常常看见的《中山全书》和四本合订在一起的《新青年》杂志。我遵从父亲的教导,一直将它珍藏着,上中学的时候常常拿出来读,在我认为重要的地方打上红杠,还用本子把这些打了红杠的段落抄下来,随身带在身边。1939年离开家乡的时候,将它们放在了老屋的阁楼上,没想到1946年老屋发生了火灾,我的这两套书,以及后来积累起来的十几竹筐被国民党查禁的“禁书”,其中包括从创刊就开始积累的全套《新华日报》,统统被毁于一炬。
我现在还记得父亲在他的门上贴着的一幅对联,上联是:平生不染烟赌酒;下联是:而今最爱书报球。后来这幅对联也成了我的人生准则。
注:(12)胭脂(13)金戒指。(14)派:玩派头。(15)孙中山为推翻帝制在广州举行起义,有七十二人牺牲,后来葬在广州市区的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待续)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