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明剑
1949年前长乐街人用什么钱?
清朝手里长乐街用的是银两、铜币和银元。其中银两有龟宝(大锭)、方槽、锞子(小锭)、铅丝银、滴珠(碎银)等,分五十两、十两、5—1两和1—0.1两等数种;铜币分制钱、铜元两种,制钱外圆内方,俗称“缗钱”,每枚一文,1000文称一串、一吊或一贯,宣统元年(1909年),一两白银换制钱1580文;铜元俗称“铜板”、“铜毫子”,面额有10文、20文、50文和100文不等;银元俗称“光洋”、“花边”,每枚重库平银7钱2分,长乐街用过西班牙佛头洋、墨西哥鹰洋、日本龙洋、香港杖洋以及南洋(越南)等银元。
民国初,“废两改元”,长乐街通用货币以银元为主,铜元为辅,“市票”次之。银元在长乐街流通的有大头(袁世凯头像)、小头(孙中山头像)和船板银元三种。这个时期湘阴钱商局和长湘钱局还有长乐、新市、河市等地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商铺还发行市票(即以商铺的信用为担保发行商品兑换券或钞票),名目有铜元票、银两票、银角票和银元票等。那个时候,币制非常混乱,甚至有平江的乞丐组织发行钞票,据说信用还非常好。
民国16年至20年(1927年—1931年),在长乐街流通的有民国16年中央银行发行的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五种面额印有汉口字样的钞票,人们称之为“汉钞”。有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起湖南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和省钞以及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民国19年湖南禁止现金出境,商人往外地购货急需申钞(上海钞票),形成申钞流通盛期。民国20年(1931年),有湖南省银行发行的辅币。
到了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流通面额有10元、5元和1元三种,金属辅币有0.5分、1分、5分、10分和20分五种。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支付庞大的军政费用,增发货币,发行大面额的1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和10000元五种,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民国31年(1942年)4月,投放关金券(1元折合法币20元),面额有1元、5元、10元、20元和25元五种,与法币并行流通。
长乐街沦陷时期,还流通过汪精卫伪政权发行的“中央储备银行券”。
民国37年(1948年)4月,国民政府又发行面额2500元、5000元、1万元和2.5万元关金券四种。7月,又发行面额5万、10万和25万元关金券三种。
民国37年(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发行金圆券,规定1元兑法币300万元,4元兑美元1元,200元兑黄金1两,2元兑银洋1元,其面额有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五种;发行两个月后恶性贬值,次年市场拒用,退出流通。
整个民国时期,无论流通什么样的纸币,银元和铜元一直在长乐街流通。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