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奚鸿馨
(十九)四川路以西,中国人地界
一过四川路,塘沽路变得很“中国”,石库门弄堂多起来了。在江西路,彭泽路,铁马路菜场一带形成一个很热闹的集市,旧时称小“三角地”。 1926年浙江叶姓商人在彭泽路口今塘沽路682号处开设叶大昌食品店。经营宁绍风味食品,经久不衰,风头盖过早他几十年的南京路“邵万升”。现在“叶大昌”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其实“邵万升”最初也是在吴淞路开张的,脱不了塘沽路流域的渊源,要论辈份,创始于1853年的邵万生与“叶大昌”应为祖孙之列。
江西路口是一家有名的“大隆酱园”。以前高高的白色围墙上《大隆酱园》阳文四字比人还大,为武进籍书法家唐驼所书,现在大字已毁,扁额尚存。还保留了中国老式酱园的遗风。喜欢怀旧的朋友,不妨去看看,不出二年必无存也。
老上海老字号叶大昌商行,当年很火爆
现在专门杀鸡
建在四川路上的“叶大昌(食品)商厦”(1996年9月落成开业)
“大隆”二字是唐驼所书
(二十)北市钱业会馆
塘沽路,河南北路口原来有一处很精美的中国庙堂式建筑,就是“北市钱业会馆” 简称北会馆。
钱庄业是中国最早的金融行业,它最初的业务仅是银钱的汇划和兑换,到后来才有存放款业务的发展。其行业组织为钱业公所,上海租界繁荣以后,钱庄数量增加,逐渐形成了南北两个市场。也相应组建南,北两市钱业会馆。
1883年,钱业总公所董事冯莲汀召集南市钱庄主,集资在南市王家嘴角施家巷6号,设立南市钱业公所,堂名为‘集益堂’凡关于南市钱业的公共事项,均在此议决。简称南公所。
1889年由陈淦等人发起于文监师路(今塘沽路)、铁马路(今河南北路)交叉处建造北市钱业会馆。占地16亩,造价12万银两,耗时2年(1891年)竣工。会馆有前后两殿和两座戏台,在照墙和仪门上,遍雕《三国演义》、《岳传》、《白蛇传》等人物形象,内设先董牌位房、公共议事厅、养疴(重病)院,馆所周围还建造了数间平房,用以租赁。馆所落成之日,举行了大型的祀神演戏活动,昭示众人观看。钱业会馆将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作为祭神、祭先董日,这一天各庄集会于此,看戏和交流信息,并公举董事、司事以及修订业规等。北会馆的养疴院是一大特色,专为旅人、疾病患者所设,成为会馆的慈善事业,所谓“徙旅疾疢”。
1917年,南北两会合组为“上海钱业公会”。并在宁波路270号购隆庆里房屋改建钱业公会大楼。南公所和北会馆先后迁入办公。
此后,河南北路的沪北钱业会馆就作为钱业公会附设的钱业夜校校舍,1925年又在该校舍创设钱业公学。1931年钱业公学改名为私立钱业中小学,次年改为私立钱业初级中学,建国后曾为新中中学及塘沽路小学。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因拓宽河南路将原建筑拆除。
2000年,上海市进行旧城改造时,对沪南钱业公所加以抢救性保护,迁移至环老城厢新建的古城公园内复原,2006年1月2日南公所遭遇一场大火,所幸现已修复。成了一处可以一看的景点。
宁波路270号的“上海钱业公会”挂了块“优秀建筑”的牌子,虽然破败,至少幸存。
唯独河南北路口那处精美的庙堂式建筑永远消失了。
1891年建成的沪北钱业会馆外景
北市钱业会馆的大门
北市钱业会馆的神堂
地图所示,钱业会馆规模不算小。有塘沽路小学的校友回忆说他们在戏台上体育课。
现在是服装商场。
古城公园内复原的南市钱业公所大门
南市钱业公所砖雕
南市钱业公所内廊
南市钱业公所神堂
南北两会合组后,于1917年建的宁波路276号 “上海钱业公会”。现在是家小客栈。
“上海钱业公会”挂了块“优秀建筑”的牌子
(待续)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