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烈辉
附录一:中共津市镇委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办公室文件
津摘字(78)013号
关于重新录用汤烈辉工作的批复
镇粮食局:
你局报来录用汤烈辉工作的意见批复如下:
汤在1957年整风运动中划为右派份子,受到开除公职劳动教养的处分,现根据中共中央55号文件精神,同意录用为全民职工,工资定大米工四级,月标准工资42元。无粮差,从1979年一月起执行.
中国共产党津市镇委员会
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办公室(盖章)
1978年12月26日
抄镇劳动局
附录二:中共津市镇委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办公室文件
津摘字(79) 45号
关于汤烈辉同志被划为右派份子的改正审批决定如下:
原津市粮食局化验员汤烈辉同志在1957
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此次对汤烈辉同志被划为右派分子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复审。对照中共中央1957年10月15日划右派分子的标准,汤在1957年鸣放中虽说过一些言词偏激的错话,但不是右派言论,实属错划,经镇委研究,决定予以改正。撤销原处分决定,工资定为粮企六级50元。
中国共产党津市镇委员会
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办公室(盖章)
1979年2月26日
附录三:澧县津市人民法庭刑事判决书
(79)法刑复字第21号
被告汤烈辉,男,46岁,初中文化,汉族,华容县人,原在镇粮食局工作。1960年2月21日因反改造一案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劳动改造。现系本镇二米厂职工。
原判认定,被告1957年十一月被划右派份子1958年5月送劳动教养,自投入劳动教养后,毫不认罪痛改,坚持反动立场,煽动右派分子,妄想闹事,发泄反动议论,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等。
此案经重新审理查明:原判认定上述性质不实。不属犯罪行为,据此撤销1960年2月21日法刑字第017号刑事判决。宣告无罪,恢复名誉。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此判决次日起十天内向本庭提出上诉到常德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澧县津市人民法庭(盖章
1979年3月15日
附录四:关于改正汤烈辉同志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审批决定(复查)
经复查,现将汤烈辉同志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改正审批如下:
原津市粮食局防化员汤烈辉同志,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被划为右派分子,受到开除团籍、开除公职劳动教养的处分,原工资49.5元,。现在是津市二米厂工人,工资为42元。
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此次对汤烈辉同志原被划为右派分子的问题进行全面复查。对照中共中央1957年10月10日划右派分子的标准,汤不应划为右派分子,实属错划。经研究,决定予以改正,撤销原处分决定。工资定为粮企六级51.5元,我办1979年2月28日原津摘字(79)045文件予以撤销。
中国共产党津市委员会
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办公室(盖章)
1981年9月14日
附录五:中共津市市委统战部文件
津统字(1986)第43号
关于改正汤烈辉同志,原划右派问题的通知
根据中发(1978)55文件精神,经复查汤烈辉同志的右派问题,属予错划,予以改正。
特此通知。
中国共产党津市市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盖章)
1986年4月20日
后记
《苦涩的记忆》这本小册子完稿了。写这段历史是痛苦的。将这段沉淀的记忆又翻腾出来,又去重新感受一次。如同将一个重创的伤疤揭开,又露出鲜红鲜红的血和肉,感到无尽的隐痛与苦涩。
《苦涩的记忆》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它没有虚构的情节,书中人名大多是用的真名,很多人还健在。没有夸张与虚构,更无美丽的辞藻修饰。只是用平常朴素的口语,将这二十一年的事实记录下来。
各节的情节,按年代顺序,写出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一切感受与遭遇。
稿子写完,曾凡合、贺振辉两先生看后提了很多宝贵意见。特别是贺振辉先生,对文中事实、年代误差进行了纠正和批注。提了很多好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民俗研究专家、著名作家王沪先生,在百忙中为出作写序,衷心感谢。
我的侄女汤玲,在酷热的夏天,利用工作间隙,含着眼泪迅速将稿件打印出来。为本书编辑、印刷,尽极大力,我非常感激。
(2008年1月1日)
后续篇:改正以后
爬过的痕迹
《苦涩的记忆》到1979年应结束了。
改正了。政策虽落实,并不彻底,却恢复了工作,生活有了保障,妻子、幼儿能团聚于一室,又不怕被批斗,没有了恐惧感。我觉得是苦尽甘来。
我努力工作。先是重新录用,在市二米厂当工人,后逐步落实作干部使用,我在二米厂管理基建。1984年粮食双轨制,粮食市场逐步开放,粮食部门成立议购议销公司。我调到该公司跑购销业务,主要是推销大米。
对祖国山河,名胜古迹,我历来神往。有了这个机会我很高兴,我不停地奔走于全国各地,我记了一些日记。我说:将来老了不能外出了,坐在家里,翻看这些日记,对照这些照片,勾起一些回忆,不又是一次旅游么?
这些日记,我着重记录祖国壮丽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各地风土人情,所见所闻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状态。业务上的事,尽量不写,或者省写。但有的地方不可全省,如在沧州蚕豆之尴尬。
除这些日记外,我写了一些豆腐块文章和诗词,有的发表过,有的还没问世,一并将他们拿了出来,权且增加这本小册子的厚度,请君莫笑。
我酷爱书法,将两件书法作品印在书中,以增这本小册子的色彩,亦可自我欣赏。
我学诗,还是近年的事。晚年无事,在灵感来袭之时,也按捺不住兴致心情而涂鸦几首,汇集成《兰桂园诗词选》,闲时作自我欣赏。
这些文章和诗词称不上妙文好诗,书法也够不上精湛的艺术,就算是这个世界上一只蜗牛爬出的一点痕迹吧!
后语
以文交友,以书结缘
这本小册子的再版重新刊印,全依赖周自渥老先生的操劳。他是广州的一位退休老教师,是我尚未见面的朋友。今年夏天,他编了一本保健方面的资料,冰眉女士(衡阳市的一位医生)要周老先生寄一本给我,因此我们相识了。
我结识冰眉,是在几年前,她在《往事微痕》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写得很感人。我读到的是下篇,当时用电话向她索要上篇,这样我们就联系上了。几年来,她以叔叔称呼我,书信电话互问平安,她也是我尚未见面的忘年朋友,也算是晚辈了。
由于冰眉的“搭桥”,自渥兄与我交往上了。在年龄上,我小一岁,我们人生道路略有差异。但我们的心性非常相似,双方很愿意交往,我将我的拙著《苦涩的记忆》电子版发给他。我不会电脑,只得请“兰津诗社”刘云兰女士代劳。自渥老先生看过拙作后,因为书中历史事实他是很熟悉的,他认为拙作真实、朴素,语言流畅。但原版中错别字较多,他主动提出,要为拙作再版重新刊印,并建议将我写的诗词选入部分,这样,这本小册子,集散文、诗词、书法于一册,为我这卑微而坎坷的人生,全面作了一个展示。他又将他的《岁月随忆--我的人生路》寄给我。我们互相之间,更有了深入的了解。
自渥兄以八十多的高龄,为我劳心、劳力,刘云兰女士为我打字、校对、送稿,忙得不亦乐乎,没有酬劳,心甘情愿。
这难道不是缘分么?以文交友,以书结缘,我太幸运了。
汤烈辉
2013年11月5日于湖南津市
(续完)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