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耀钟编著
5-8 坚持“下迁”,拒绝“南迁”──致科大校友倡议书
--作者:阮耀钟等
今年是科大由北京“下迁”合肥50周年。
近年来,官方和民间沿用已久的“下迁”提法,正被校方某些人悄然改为“南迁”。这引起了众多校友,尤其是亲历下迁苦难艰辛的老校友的不满。
为尊重历史、告慰亡灵,我们15位科大校友决定向海内外校友发出这份“坚持‘下迁’,拒绝‘南迁’”倡议书。
众所周知,当年无论是工军宣队领导做动员报告,还是科大师生闲谈,都把科大从北京迁至合肥称为“下迁”。安徽工宣队李东林队长更有一句名言:“下迁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谁反对下迁,谁就是反对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谁就是反对毛主席,谁就是反革命。”下迁过程中发生的“四常委回京”事件、“28个半学生合肥之行”事件,都被安徽省定性为反革命事件,罪名就是反对“下迁”!
科大下迁后,无论是1978年6月13日科学院致中央的报告[1] ,或是1981年3月14日科大党委致科学院党委的报告[1],还是科大官方大亊记,一直都将科大从北京搬迁到合肥称为“下迁”。“下迁”一词,在校方文件和资料,以及校友文章中,已沿用数十年。
直至2018年科大校庆60周年,有校友偶然发现,科大校史馆已悄悄将“下迁”改为“南迁”[1]。新建的文化长廊也跟着采用“南迁合肥”[1]。如此罔顾历史的举动,必然引发科大校友的抵制。
2019年10月19日,6005郭光灿和许子明、6001朱栋培、5912寿天德和余明琨、5802阮耀钟等六位亲历科大下迁的老校友,给包信和校长写信[1],恳请包校长关注此事。
10月21日,包校长回复朱栋培,态度非常诚恳:
“刚刚看到您和另外5位老师写来的关于‘下迁’和‘南迁’问题的邮件,真是很抱歉,以前没有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可能也是没有亲身体验,感受不深的缘故。我会将你们的意见和建议转办公室,请他们认真研究,必要时还会跟你们交流讨论。
谢谢大家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然而,11月8日科大党政办公室给朱栋培的回复却令人失望。党政办公室领导说:“学校经慎重考虑,在宣传口径上统一使用‘南迁’替代‘下迁’。”“使用‘南迁’是遵从历史事实,确实是从北京向南迁到合肥。相同的情况如上海交大从上海迁到西安也用了地理方向‘西迁’,这代表一种过程。”
对于党政办公室的回答,我们无法接受。请问──
“下迁”与“南迁”,究竟哪一种提法才是真正“遵从历史事实”?
科大“下迁”与上海交大“西迁”一样吗?科大“南迁”真的能够“替代”“下迁”吗?
为此,5802阮耀钟用邮件给科大党政办公室送去了他写的《岂容‘下迁’变‘南迁’》[2]和《与‘倾城之恋’一文作者凌云市长商榷》两篇近作。[3]
前者指出,科大“下迁”与交大“西迁”有四大不同:
(1)科大“下迁”之仓促难以想象,交大“西迁”是有计划的搬迁。
(2)科大是落难公子“下迁”,交大是贵宾“西迁”。
(3)科大“下迁”是被迫的,交大“西迁”是自愿的。
(4)科大“下迁”无数师生挨整,师生自杀者就有7名,而交大“西迁”未听说有人自杀。
“西迁”、“南迁”属于正常搬迁。 “下迁”是文革的恶果,比“下放”、“下乡”残酷千万倍。一个“下”字,包含了科大人当年多少无奈、辛酸、痛苦和悲惨。试图用一个“南”字,掩盖科大人曾经的苦难,甚至付出的生命,未免太残忍!
《与‘倾城之恋’一文作者凌云市长商榷》[3]介绍了下迁时科大师生遭受的苦难与悲惨──
物理系师生分到淮南煤矿。6422班30名学生中有两人(闫宝根和郭宝林)自杀。
化学系师生分到马鞍山钢铁厂。时任65级放化班主任的5808刘清亮回忆,65级化学系学生陈孝君曾对他说:“把同学斗得太残酷了!我们甚至出现过寻死的念头。”陈孝君生前发表《我也是科大人》一文,他写道:“我也是在马鞍山带着创伤逃离科大的。我还想写篇‘科大噩梦’,可我能力有限,不知从何处下笔。”
近代物理系师生分到白湖农场。6544孙进和回忆,“200名学生,120名受到牵连,80名建立了档案,最后有组织处理结论的23名。”644朱柏生回忆,“我们班有40人左右被审查,三分之一左右的人被打成了‘反革命’。专案组第一次找我谈话说:‘念你一贯表现较好,一时误入歧途,初步决定判你15年徒刑……。’第二次找我谈话,说有可能只判7年;第三次找我谈话,告诉我不判刑了,可能要留校管制劳动两年。”
随科大下迁合肥的师生近三千名,他们所遭受的艰辛苦难,那段血与泪的历史,我们科大人怎能忘记啊?!
今年4月3日科大樱花节那天,788校友路阳看到一段科大“南迁50年”宣传视频,气愤地在一个校友群中说:“又是一个‘南迁’50年纪念!校方怎么就不听劝呢?下迁!下迁!下迁!”
2020年4月22日,6562周炳和在微信群中看到校方所发 “关于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5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通知”时说:“我们这些当事人只知道‘科大下迁’,不知道‘科大南迁’!”
上面二位校友的话,表明他们对“南迁”的反感,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
下迁是十年浩劫的产物,是文革的恶果。五十年前科大从北京下迁合肥,是科大最悲惨的一段历史,往事不堪回首,却无法否认。有人试图用一个“南”字掩盖粉饰它,我们予以拒绝!
崇尚科学,尊重事实,乃科大传统;正视历史,直面苦难,方有未来。我们谨向海内外科大校友发出倡议:
坚持“下迁”,拒绝 “南迁”!
我们深信:人的力量留不住岁月,也留不住生命,但是可以留住真相!
倡议人:
5802阮耀钟,5912寿天德,5912余明琨,6005许子明,626林钟光,6451忻鼎亮,6562周炳和,788路 阳,622胡兹甫,622翁兴涛,6423薛晋堂,612陈亦庆,6533张仕林,6262江明德,816滕春晖
2020年4月17日初稿
2020年8月3日定稿
参考文献:
[1] 郭光灿等:致包信和校长的信
https://mp.weixin.qq.com/s/WMcsJ3skvkQhvns2x12tuQ
[2] 阮耀钟:岂容“下迁”变“南迁”
https://mp.weixin.qq.com/s/fIXFYuX2n3aGly3AkFTegA
[3] 阮耀钟:与 倾城之恋一文作者凌云市长商榷
https://mp.weixin.qq.com/s/8WJ4WuqFlFRByZ-RkFNgCg
如果您支持“坚持下迁,拒绝南迁”倡议,欢迎扫码签名!(具体操作:微信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进入签名页面。)
支持“下迁”,柜绝“南迁”提法签名表
总数 354人(含发起人)
教工(26人)
尚釆萍 附中
邓祖夷 物教
贾成芝 物教
李宗民 物教
庄镇泉 电教
周永佩 数教
耿玉珍 结构
李薇子 后勤
郑世保 教工
李恒光 退休
周涵涛 退休
陆文莲 四系
傅祖芸 五系
韩肇元 五系
金菊英 六系
张志坚 六系
宋玉华 六系
吴春旺 六系
马徳柱 十系
罗筱烈 十系
楊孝先 11系
刘乐天 12系
孙锦霞 12系
许天铭 13系
过明道 13系,
孙 适 校办
58级(53人)
肖臣国 5801
阮耀钟 5802
李福利 5802
谢福增 5802
潘桂堂 5802
梁天安 5802
吴安国 5802
舒泉声 5802
左爱珍 5802
韩志全 5802
羊国光 5802
叶国辉 5802
李献云 5802
郑克敏 5802
麦汝奇 5802
王宝城 5805
宋家骏 5805
张维成 5805
侯书英 5805
吴昆裕 5805
邓廷璋 5805
来 芒 5805
赵振荣 5805
李宗庆 5805
聂登万 5805
陈国宾 5805
蒋嘉翔 5805
李象霖 5805
王国强 5805
郭智霞 5805
胡建恺 5805
李庆和 5805
柳怀祖 5805
纽喜峰 5805
王乃富 5806
王裕群 5806
钟钊新 5807
尹协远 5807
刘清亮 5808
後晓淮 5810
韩哲文 5810
吴平平 5810
陈锦琛 5810
都静莹 5810
沈丽钧 5810
柴志宽 5810
孙若讷 5810
关家玉 5810
陈教祥 5810
杨和争 5810
丁一峰5812
黄婉治 5812
高子毅 5813
59级(13人)
戴耀君 5905
岳文元 5906
陈成光 5907
张培强 5907
李黛嘉 5910
包承远 5912
陈逸诗 5912
寿天德 5912
余明琨 5912
陈月娟 5913
刘政凯 5913
肖锦玉 5913
马黎明 5913
60级(17人)
宫竹芳 6001
汪兆民 6001
朱庙生 6001
叶云秀 6001
林小满 6001
许子明 6005
楊乃恒 6005
陈增圭 6005
徐锡林 6006
吴秀清 6006
马根娣 6007
徐书轩 6007
林瑞芬 6008
闫天堂 6008
薛良琰 6012
周惠兰 6013
刘来泉 6013
61级(10人)
陈业悦 612
马经文612
屠秀蕾612
苏永刚 612
陈亦庆 612
谢 萍613
丁瑞松6135
汪仁庆6135
胡恩安6135
陈竹波 6113
62级(18人)
王 会 622
甘增源 622
谢涵坤 622
汪仁蜀 622
王 明 622
李小渝 622
胡兹甫 622
翁兴涛 622
罗亦孝 624
汪秉宏 624
何作巷 624
陈锡浩 624
华新民 625
林钟光 626
齐兵书 626
陈 宏 626
江明德 6262
孙锦禄 6264
63级(23人)
毛景标 631
佟海龄 632
陈宗琳 6323
孙春发 6352
王祖德 6361
王伍顺 6361
戴启贵 6361
殷才骅 6361
陈颂平 6361
陆 雯 6361
王俊毅 6362
张建中 6362
朱 方 6363
左异源 6364
濮伯达 6365
李万倫 6365
方国平 6365
陈 熺 6365
薛成炳 6365
曹沛其 6365
李 达 6366
朱天相 6366
赵婉如 6367
64级(41人)
张灶烈 642
李世愚 6421
徐彭寿 6421
程富华 6421
赵超先 6421
舒学军 6421
刘大雄 6423
张乐山 6423
舒开达 6423
薛晋堂 6423
杜顺芳 6424
满维斗 6424
徐永昌 6424
李世忠 6424
王明忠 6424
吴国友 6424
韓福森 6424
储德宏 6424
曹定南 6424
许昌如 6424
刘崇义 643
胡志莉 6432
崔玉兰 6432
濮良忠 6432
杜武昌 6433
邵振英 6433
储雪蕾 6434
周 軍 6434
李西兰 6434
徐锁洪 6434
罗忠华 6434
陶洛彬 6434
朱柏生 6441
周景生 6441
吉全祥 6442
王山平 6443
黄塞阳 6444
陈 述 6444
李宗芬 6451
忻鼎亮 6451
何毓宁 6453
65级(26人)
李尚志 651
李明瑞 651
金广湘 6521
回光曾 6523
张仕林 6533
赵 健 6533
宋大康 6541
张树勋 6541
李国庆 6541
张桂珍 6541
董雪生 6541
浦正言 6542
马梅杰 6542
陈湘湘 6543
李明生 6543
漆平平 6543
王琪民 655
赵振东 6553
王明照 656
项 莹 6561
孙贞寿 6561
张继锦 6561
楊 泂 6561
周炳和 6562
马锦桃 6563
黄震川 6566
研究生 (2人)
郝绿原 1985 研近代物理
张XX (为保护校友,隐藏姓名)
76-79级 (30人)
沈文斌 764
闾新民 771
强 力 771
陆郝安 77物理
徐 明 772
韩思远 772
耿颀全 772
丁学仁 722
高 宏 772
吴 宁 776
陈云权 776
彭 兴 780/782
卢跃列 783
孙求实 783
崔晓京 785
路 阳 788
顾晓坪 791
王东星 791
张世民 793
倪海涛 795
柯 永 795
方 祥 796
隆 斗 796
高 煜 797
禹 宾 797
许卫东 7971
周源太 798
俞昌雄 799
孙焕彬 7910
冯 洁 799003
80-89级(59人)
鸣 亚 800
许赞华 803
许海燕 803
高一兵 803
杨学武 803
李尚靖 811
黄加武 811
周 瑾 812
李 锋 812
周 荣 812
李奕康 812
胡强华 818002
王亚军 813
张建明 819
唐锡南 8111
张伟民 8112
张志伟 8112
郑滋颖 8112
黄剑辉 8113
佘序言 826
张克竞 834
冷孙旺 836
胡万进 837
唐 雷 837
叶碧蕙 838
张家干 8311
滕春晖 816
刘社文 8313
吴 茁 8406
余 東 8506
白 强 8601
刘 忠 8604
朱 昱 8606
刘凤飞 8606
张云峰 8606
刘年宝 8606
张 群 8606
李 宁 8608
游 兴 8610
唐若鹰 8611
胡 悦 8614
姚文斌 8615
宣本金 8701
孙国喜 8702
赵 军 8703
李正华 8703033
康 勇 876
周 健 878
钟 鸣 878
薛美盛 8710
程轶平 8711
王晓敏 8711
吴 婕 8711软
杨 军 8712
辛立波 8712
张 健 8712
姚旭东 8716
甘进平 8812
潘荣华 8901
90-99级(26人)
张 晔 9013
吴永俊 9104
洪 峰 9104
刘 兵 9106
吴今强 9108
覃 勉 9201
李 煊 9202
张昊彤 9202
李 强 9205
李 谋 9206
陈 璐 9208
林万荣 9210
熊耀华 9212
王浩戎 9212
陈黎辉 9215
宋传宁 9216
王 强 9301
傅庆冬 9302
程绪明 9302
刁杰东 9302
李增篮 9308
杨良军 9420
符 建 9604
杨 洋 9610
邓文平 9803
蔡 伟 9910
00-18级(10人)
(为保护学弟,学妹,这10人的名字隐藏。)
后记
一、慎防极“左”
为了编辑《科大下迁合肥》第二版,我认真研读了1969年8月科大教育革命组编写的《创办“五·七教育革命试验基地”的请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附后)。阅后,我的心情很沉重。
1969年2月27日,学校成立教育革命组,成员共84人,其中工宣传队9人,本校工人1人,教员44人,学生30人,没有一名教授。一所高校的教育改革机构,怎能没有一名教授参加?由工军宣队领导,以及一群刚毕业和在校的学生来主导科大的教改?筒直太荒唐!
科大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她的创办被称为“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建校后,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理工结合,理实交融” 等办学方针,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钱临照等一批著名科学家任教,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然而,教育革命组却抛开这些由专家学者制定的办学方针,要按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办科大,要以“共大”为榜样办科大。“共大”是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借鉴苏联办劳动大学的经验,中央警卫局汪东兴领衔创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这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能叫大学吗?。毛泽东有很多头衔,我还没听说过,有人称他为教育家。《五七指示》中说的“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更像是政治狂论,不像教育家之言。
科大教育革命组提出并上报的《报告》,“旧科大必须脱胎换骨,彻底革命,从头建设,不搞改良。因而必须以‘五七’指示为纲,坚决走共大道路,创办中国式、抗大式的无产阶级新科大。” 不像教育改革, 更像政治宣言。
当年,虽然二位副总理都对《报告》作了批示,幸好,科大实际上没按《报告》办,虚惊了一场。极“左”时常以貌似革命的口号出现,容易迷惑人心。在此,我奉劝科大年轻校友务必远离极“左”,慎防极“左”!
二、科大如此顽强,值得探讨
下迁对科大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但没有把科大击垮。1987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科大第二次遭到沉重打击,科大人默默忍受,又挺过来了。退休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科大经历两次重大打击而不垮,科大为何有如此顽強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科大人认真思考?
一位科大1989级的校友曾给我发了个英文邮件[1],译成中文如下:
科大是1949年后中国高等教育史中最令人惊奇的成就。《中国:一个世纪的革命》是一部由美国人制作的长达6小时的记录片,它对八十年代的科大有几分钟的介绍。这是影片中介绍的唯一的一所大学。所以说,科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是科大人的,也是全中国的。如果有人想写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科大是1958年迄今最重要的大学。
也许你会说,上面这些话是科大学生说的,不足为据,谁不说自己的母校好?但是,科大培养的本科生中,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比率高于千分之一,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另外,根据2000-2010年发表论文的引用率而确定的全球最优秀的100名材料学家名单中,前5位中有4位是科大校友--杨培东(第一)、殷亚东(第二)、夏幼南(第四)、孙玉刚(第五),令人赞叹不已[2]。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2020年8月2日,Nature指数公布了2019年6月1日到2020年5月31日大学/机构排名,也就是说最新的一期机构/大学的学术排名正式出炉。在全球大学/机构综合排名中,中国科学院位居榜首,其后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学术领域蝉联国内高校第一,全球高校第四!我估计这是按论文总数排名的,若是按人均论文数排名,科大更是遥遥领先!
仅综上所述,已足以说明,科大在人才培养上是成功的。
我在科大学习、工作、生活了60多年。退休后,我一直在思考,科大成功的原因。我认为,以下三点也许促成了科大的成功。
第一、科大的“教授治校”比其它学校做得好。
当年,给我们上课的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等都是中科院赫赫有名的大教授,校领导又比较开明,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安排,甚至学制,全听教授的,一切由教授说了算。
在此,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据校友黄吉虎回忆,钱学森给科大1958级近代力学系讲《火箭技术概论》,期末考试从上午8点30分开始,是开卷考试,可以带讲义和课堂笔记,甚至是做过的作业。考试一共有两道题目,第一道是概念题,占30分,这道题还比较好做,第二道题非常棘手,占70分。考到中午,竟然没有一个人交卷。钱先生一直在考场陪着同学们。快到吃午饭时间了,钱先生说,先去吃饭吧,吃完午饭回来再考。说实话,午饭谁也吃不香,脑子里一直在想着这道难题。当年的考风真好,在饭厅和来回的路上,各人思考各人的,没有互相讨论。大家都认为,作弊是十分丑恶的事情,理应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大约下午三点多钟,陆续有四位同学晕倒,被监考的助教抬了出去。其余同学仍然继续苦战,一直到傍晚,只好交卷了。考试成绩出来后,卷面竟有95%的同学不及格。当时,谁敢责问钱学森,你的书是怎么教的?谁敢责问钱学森,你的题目是怎么出的?等黄吉虎他们快毕业时,钱学森说,你们的数理基础不行,得延长半年毕业。二话没说,就延长半年毕业,教授说了算。从这个例子,我想足以说明科大的“教授治校”比其它学校做得好。
下迁合肥后,留校的科大毕业生成了学校主力,他们继承了钱学森这些老先生严峻治学的精神。比如,上课前试讲,我就是向钱临照先生学的。等到我们这批原来学生辈的上讲台讲课时,我们也能一丝不拘的严格要求学生,使科大的工农兵学员的教学质量高于一般院校。而科大的党政领导也大多是科大毕业生,他们当学生时看到各级党政领导都尊重教授,不干预教学,他们自然而然也不会去干预教学了。所以科大下迁合肥后,科大教授治校仍然比其它院校做得好。
第二、科大的“民主办学”相对也比其它学校做得好。
建校伊始,给学生讲课的全是科学院各研究所的专家,当时的口号是“全院办校,所系结合”。1970年,科大从北京下迁合肥,原来给学生上课的专家大都没来合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们这些“猴子”就称“大王”了,谁愿研究什么课题,就研究什么课题,绝无人干涉。
1980年,我在美国碰到一位北大副教授,她跟我说,她想做什么课题,必须经她的老师同意。她的老师要她做什么课题,她不得不做。她的老师三十年代曾有过成就,可如今已跟不上科研的发展,落伍了,她为自己的课题难以与时俱进感到很苦恼。科大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大学毕业后,从事什么研究课题全由自己作主。同时,科大下迁后,不少新的校系领导都是我们的同学,彼此直呼其名,谁也不敢摆领导的架子,所以,整个科大的民主气氛特浓。后来,等我们这些“猴子”当了教授,我们尝到过学术自由的甜头,学术自由的好风气自然也一代一代往下传了。
第三、科大相对的比其它学校宽容。
科大首任党委书记郁文收罗了不少“右派”和其它单位认为“政治上有问题”的年轻人,充实了科大的教学队伍。有人说,郁文发了笔“洋财”。而科大第二任党委书记刘达又积极地保护了这笔“洋财”。正因为科大的宽容,践行了蔡元培先生提倡的“兼容并包”,才有今日之发展。
我在科大学习、工作、生活60多年,对科大的宽容深有体会。我在科大一辈子没挨过整,一辈子没整过人,就得益于科大的宽容。
科大下迁合肥后,杨海波,管惟炎、方励之等领导都相当宽容。方励之有句名言,“我对,不一定你错”,就体现了宽容。
对于科大的宽容,我自己有亲身经历。我曾与30多位国内外教授合作,编辑《方励之文集》,我与福州的林祥榕是主编。有一天,老干部处老金给我打来电话,说接省里通知,你们在编一本书,是吗?请马上暂停。我们编书完全是用Email联系的,我问老金,我的Email是不是被监控了?老金回答,是的。我一方面通知所有编委,编辑暂停,另一方面告诉老金,我马上到办公室找他。我把我们正在编的《方励之文集》拷贝到U盘,交给老金,请他转交校宣传部,请宣传部审查,希望给个审查结果。接着我问老金二个问题:
1、我们编《方励之文集》违不违法?1987年中宣部编过方励之言论集,供批判。如果你们要批判的话,我们编的最全了,那我们应是有功之臣啊!
2、我在科大学习、工作、生活一辈子,从未做过违法乱纪之亊,为什么要监控我的Email?
最后,老金同意我们继续编《方励之文集》。
就在我接老金电话的同一天,福州有关领导上门找林祥榕谈话,第二天又上门找他,要他老实交待。结果林祥榕与来的领导争吵起来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便知科大的宽容。
其实,这三条决不是科大的创造。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过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因此,科大只是根据这三项基本原则,按教育规律办教育而已。
当然,科大的成功也与科大的特色有关:
1、科大以“理工结合,理实交融” 为办学方针,有利于培养科研人才。
2、科大一贯注重和强调数理与外语基础教学,有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例如,朱清时毕业于科大近代物理系,后来从亊选键化学研究,成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毕业于科大无线电电子学系,后来到物理系从亊量子光学研究,成为科学院院士。我认为他们都得益于科大一贯注重和强调基础教学。
3、我们念书时,社会上就流传“穷北大,富清华,不要命的上科大”。科大人顽强拼博的精神,无疑有利于科大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科大现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常想,一切都是为了办好教育,为了多出人才,何必非争谁领导,谁负责呢?能不能不提“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等等之类的政治口号呢?能不能行政不干预教育?比如,能不能不必由教育部规定各种教学大纲呢?我教过多年基础课,我从不看教育部规定的教育大纲。据我所知,科大教授都不看教学大纲。作为教授,对这门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何处,自然清楚明白,无需教育部官员来干预和指导。放手让大学完全独立自主,好不好?我们党领导教育70多年,结果怎么样?不是出了个“钱学森之问”吗?百度说,“‘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我认为,“钱学森之问”决不是“一道艰深命题”, 我相信,钱学森肯定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从亊一辈子教育,我的体会是,只要各级行政领导不干涉教育,真正让教育能独立自主,“钱学森之问”便可迎刃而解!
我退休后,感觉科大的行政人员增加很多,担心科大行政化色彩越来越浓。这是我对科大最大的担忧。
作为科大人,我衷心祝愿科大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 收到的英文邮件如下:
USTC is the most amazing achie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fter 1949. So it is not just about USTC,it is about China. In the 6-hour document film "China,a century of revolution" made by Americans, there is a few nutes introduction t0 USTC in 80s. It is the only school introduced in the film. USTC is a 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One day if someone want to write a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USTC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 since 1958 up till now.
[2] 全球顶尖一百材料学家榜单公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4752.shtm
[3] 最新大学学术排名出炉:这所985大学再次力压清华北大,位居全国第一!
https://www.sohu.com/a/411455836_773043
阮耀钟
2020年9月3日
于科大
附:创办“五·七教育革命试验基地”的请示报告
国务院业务组:
在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指引下,我校工宣队、军宣队领导革命师生员工,高举“九大”团结的旗帜,紧跟毛主席伟大战略部署,落实“九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形势大好。
今年三月起,开始了教育革命的准备工作。近半年的工作,使我们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她是毛主席亲手创办的无产阶级的学校,她以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的崭新面貌和一切资产阶级的旧学校截然不同。更为我们重建新科大提供了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认识到:旧科大必须脱胎换骨,彻底革命,从头建设,不搞改良。我们决心以“五·七”指示为纲,坚决走“共大”道路,创办中国式、抗大式的无产阶级新科大。为了实现这个革命愿望,我们准备首先创办一个“五·七教育革命试验基地”,作为重建无产阶级新科大的过渡形式和基础。
对这个基地的初步设想是:
1、以“五·七”指示为纲,设立工厂科研基地和农业基地两部分,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基地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农场,又是科学研究单位,逐步实现学校的社会化。使无产阶级的新型大学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文化革命、科学革命的突击队,还要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队,成为逐步缩小和消灭三大差别,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突击队。
2、坚决离开大城市,把教育革命试验基地办到最艰苦、最偏僻的农村、山区和三线。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改变旧大学集中城市的不合理布局,适应备战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继承抗大的革命传统,在革命大风大浪和艰苦的环境中促进师生的思想革命化。
3、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劳动建校的道路,逐步做到粮食自给和经费部分自给,使工农及其子女进大学“不要国家一分钱”,不要家庭一分钱。使他们永远不脱离劳动,始终保持一个普通劳动者的革命本色。
4、遵照毛主席“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组织学校原有干部、教师、职员首先到基地劳动、锻炼,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实现思想革命化。在创建基地的过程中,探索教育革命。
5、按照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基地师生要以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为主体,在创建基地的过程中有计划的招收工农兵学员,逐步改变学校的基本成分,为千百万工农兵进大学开辟道路,使他们成为掌握科学文化的主人,成为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主力军、先锋队。
6、基地要为工业、国防服务,也要为农业服务。对理工科大学要以为工业、国防服务为主,教育革命要立足于打仗,立足于早打,大打,基地的建设首先服务于国防,同时也要把开发、建设山区和农村,把向广大工农兵特别是广大贫下中农普及和提高科学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战斗任务。
7、体制上逐步发展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使用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理工科学校,并尽量与科学院的体制改革和布局相结合,成为科学院基地的一部分。
8、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保证工人阶级的坚强领导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走无产阶级政治建校的道路,把“五·七教育革命试验基地”办成一个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为创建中国式、抗大式无产阶级新科大创造条件。
为了实现这些设想,我们有下面几点具体要求:
1、河南省南阳专区,地处三线,水电交通方便,具备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另该地学校及科研单位均少,在此建点,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使用四结合。江西是老革命根据地,地广人稀,森林矿产资源丰富,但已有清华、北大、人大等建点。考虑到我国大学和新技术科研的布局以及备战需要,我们考虑基地最好能设在河南南阳专区。其次也可考虑设在江西。
2、争取在今冬明春把“五七教育革命试验基地”(首先是农业基地)逐步筹建起来。
3、分期分批的组织学校教师、干部、职员去创建“五·七教育革命试验基地”,计划第一批300-500人,第二批300人,两批约600-800人(占全校教职工的一半),先把农业基地搞起来。学校留下部分师生继续进行教育革命的各项探索。计划在71年做到粮食自给,并完成教学、科研、校办厂的重要基建任务。在二、三年内完成整个基地筹建工作,并把学校逐步迁到基地。筹建过程中进行招生试点,学校发展并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规模。
4、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为了解决筹建农业基地中所必须的各项经费,(如基建材料、电力设备、生产资料、运输费用及一定的周转资金等)并考虑到今后建校的要求,经初步预算,拟先请审批70万元。
以上报告妥否,请指示。
驻中国科学院工 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
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 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革命委员会
一九六九年十月九日
(续完)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