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真扬
(一)十四岁进城当学徒
我的祖父叫顾植民,生于1903年,上海原嘉定县黄渡乡人,幼年时,在乡里读过几年私塾,在当时的年代,已经是一个小小的“知识分子”了。
他十四岁就从乡里出来,到上海城里谋身计,先后在烟纸店,小茶馆,工厂中当学徒,大约二十岁,他和同乡的一名女子成婚,并有了一个女儿(现已亡故),之后,他开始在米号,典当行,百货店当店员,不久,他与原来的妻子离了婚。
因为我祖父(本地人叫祖父为:大大)当时有些文化,而且“头子”比较活络(上海话意思是:脑子反应比较快),他甚至到典当行当过账房先生,到百货店当过“跑街先生”(相当于现在的上门推销员),大量的活动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活动经验。1928年他在上海和一个名叫徐祯志的女子结了婚。第二年生下一个男孩,就是我现在的父亲顾炯为。1929年他应聘进了上海先施百货公司公司当营业员。
当时先施百货公司是上海滩的最大的百货零售行业;(还有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后来,先施百货公司老板马应彪,一改柜台原用男性营业员的惯例,改用女性营业员站柜台的新模式,这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曾经亲自站在化妆品部柜台当售货员,以吸引更多的女性加入女店员的行列。
马老板转而叫我祖父,专门负责化妆品的销售和市场调研,那几年来,他逐渐熟悉了化妆品的进出货的渠道,深知化妆品的丰厚的利润,以及其深受广大的女性青睐的特点,使他萌发了下海生产化妆品的想法。
经过多年的筹备和计划之后,他辞去了已经做到先施百货公司的中层职员的位置,放弃了老板给他的丰厚待遇。
1937年,他单独成立了富贝康化妆品无限公司,主营化妆品的生产。
厂址就在今天的(原卢湾区)崇德路(普安路口)的91弄(培福里)33号。当时全家(包括祖父母,我的父亲)都住在这里。
这里要着重提一下我的祖母(本地人叫祖母为:恩娘),她出身于一个较富裕的人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她的文化程度远高于我祖父,就读于上海私立爱国女子中学(原址在威海路),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文革前,我见过祖母在解放前的许多照片,高挑的身材,婷婷玉立,好一个上海滩的美女。她能歌善舞,还会讲一些洋泾浜的英语。我祖父是怎么认识她的,我父亲不知道(我就更无法知道了),也无从查起。我估计,当时反正是我祖父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她娶到手的!
(二)产自石库门的化妆品
上海市原卢湾区崇德路91弄33号,我就出生在那里,一直住到1962年,才搬离到南昌路278弄6号的。
崇德路91弄(培福里)33号是一幢石库门三层楼房,据我父亲回忆;当时真可谓是“前住家,后工厂”的模式。
厂房就在底层,四间房子,约有一百来个平米,当时只有一个技术工人,(还是祖父用重金从别的化妆品行业挖来的),两三个工人,另外有两三个包装工一起参与生产的。刚开始,只生产一些花露水,胭脂。慢慢地,产品又增加到香水,香粉 等产品。我祖父从生产的第一道关口,一直到产品包装,装箱,他亲自把好技术关,严格抓好质量关。富贝康的化妆品开始有了一定的销路!1940年,我祖父推出了以“百雀羚”为商标的“百雀羚冷霜”产品,在上海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当时,我祖父专管技术和对外的销售工作,我祖母专管技术配方称料的保密和工人的管理工作。
在当时,由于化妆品行业竞争相继激烈,所以化妆品的配方是绝对保密的,只有我祖父母和极少数技术人员掌握配方。当今,百雀羚的配方,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百雀羚的原始操作工艺是:先称量各固体,半固体,流质(硬脂酸,十八醇,甘油,单硬脂酸酯,羊毛脂,丙二醇)等油性原料,放入金属容器内,加热到摄氏七、八十度后倒入(直径约50公分,高约60分的)大磁缸内,人工用长圆木棒边搅拌热水边倒入油脂,搅拌冷却至料体开始乳化时加入香精, 最后成乳白色软膏体为止。(加入香精的时间很有讲究,香精加早了,容易造成汽化,使膏体的香度不够,香精加晚了,因为搅拌时间不够,容易造成乳化分层(油和水分离了,上海话叫:嘎特了!)
刚开始生产时,我祖父即是老板又是工人,为掌握投料,搅拌,加香的时间,他亲自到车间里参与生产,一天上班的时间比普通工人还长。慢慢地,生产进入稳定的状态,他才从第一线上脱身,着立于产品的销售工作。即使这样,他每天还是到车间去几趟,他十分清楚,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
作为几十年前特有的护肤版本,那种简单的、俗俗的廉价香脂,小蓝铁盒是最基础的,它的设计别具一格,扁扁的深蓝铁皮圆盒上面绘满各种五彩的鸟,里面是银白铝箔盖着的白色膏体,味道淡雅,以前上海人管涂抹护肤品叫“擦香香”,“百雀羚”那种经典的香味是唯一的,即便只涂抹指甲盖那么大一点,香气也依旧那么易人。
“百雀羚”名称的来历,现在有好几种传说,我认为只有以下一种的说法,似乎有些说服力;即“说起百雀羚这个牌子,上年纪的老人有一套说法,当年生产百雀羚的富贝康公司老板正在为新产品的名字苦思冥想,正巧碰见一算命瞎子,一掐一算之后,定为百雀羚,百雀,取其百鸟朝凤,热闹景象;羚,是上海话“灵光”的谐音,老板一听,连声叫好,当场拍板定下。
化学师则认为,羚羊,是山羊的一种,羚羊,羊毛中提取的油脂是化妆品原料—羊毛脂中最好的一种,所以百雀羚的名称寓示着精选上好原料的护肤品。许多百雀羚老用户笑着对我们说:“你们不知道,百雀羚是这儿常见的鸟,电线上,屋檐下,一群群的,许多人都很喜欢它们的。原来百雀羚是一群普普通通过日子的小鸟儿,它们结巢在千家万户的屋檐下,与人们一起度过温暖而又平凡的百姓生活。”
(三)百雀羚的配方
百雀羚冷霜在上海滩一炮打响之后,客户上门订购的人络绎不绝,原有的生产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了,现有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必须向企业生产模式进行演变,可是生产的场地只有这些面积,怎么办呢?
崇德路91弄(培福里)是一条南北向的弄堂,里面的居民分别居住在弄堂两边石库门三层楼房里,弄堂并不大,33号是弄堂的最南端的最后一个门牌号,北面隔墙就是紧挨着西门路的一条弄堂,叫兰馨里,四面均是住家,根本没有用于发展生产的房子。最后在91弄的西侧(济南路崇德路口),找到一处因破产欲出售的厂房,经过几番讨价还价的谈判,终于买下了这些厂房,(具体成交的金额没法证实,只是听说用了好几十根小条子(黄金)才买下的)。
当时厂里有文职淩福康先生为首的管理人员2-3人,凌先生是财务,学徒工约5-6个,包装工7-8个人,一楼是仓库,一半是产品仓库,一半是原料仓库,地处二楼的厂房面积大概有4-5百平方米,生产百雀羚冷霜产品同时,香水.花露水,香粉.胭脂,口红的销量也日益增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在上海市场上的化妆品品牌逐渐多了起来,有碟霜化妆品,双妹化妆品(家化产品的前身),三塔牌化妆品,先施化妆品,三星牌化妆品,哈俐油等等,竞争日益激烈,但是,从现在的眼光看过去,也是一件好事,这表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和发展,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的轻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自从搬到新厂房以后,我祖父对设备作了较大的改进,原来人工的搅拌工艺,改成了机械搅拌,各种产品的工艺进行了改进。
特别是“百雀羚”冷霜的工艺;用机械泵将已经蒸汽加热的:容量里的热水和称量(经加热后)的油脂,输入装有搅拌桨和隔套冷却的搅拌器内,乳化成的膏体用泵送到另外容器(不锈钢的圆柱形桶,底下有四个轮子,可推着走的。),到包装间供工人进行产品的包装。
直到1949年的上海解放之前,百雀羚的产品已遍布全国,北到哈尔滨,南到香港,西到青海,甚至远销到东南亚各国。
生产“百雀羚”产品的富贝康化妆品无限公司,有着“极香”的产品的誉称!在该厂周围方圆一里地的居民反映,你只要凭着一只鼻子,就可以顺着“百雀羚”的香味,毫不费力地找到该厂,到了厂里,更是“香里,香外,香天,香地”,每个工人,从头发一直到脚底的鞋子,都是香喷喷的,一到下班时,工人们陆续走出厂门,整个一条街上,都洋溢着“百雀羚”的香味!
(待续)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