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方
1、陈家、方家在南长街具体住哪里?
南长街是外公家到北京后居住的第二个住处,是和太外公家一起从北长街的院子搬过来的。
三姨公是不是也搬到南长街?不得而知。不过我猜,即使搬过来大概也没住多久,因为从表舅刘西尧的书中看到,他五、六岁(大约是1921年)随三姨婆到的北京,已经是住到别的地方了。
我大舅的书里说:在北长街住了一年后搬到了南长街路西一栋很大的房子,这房子离南长街的南口很近,在一条小河的北岸。出了南口就是西长安街。
我大姨的口述里则说:“(河上)当时是有一个桥的,桥西边的一个小巷子进去就到了我们住的那个房子。”桥旁边有个小铺子,专门卖绒线啦,绣花针等等。
据说以前小河旁边还有过一个观象台。
前辈们的书里和口述里都没提到在南北长街住的是哪条胡同,但是前辈们的叙述中有下列线索:房子在南长街西侧,在一条小河的北岸,在小桥西边一条小巷子里。
现在除了大宴乐胡同,其他南长街的胡同和小河、小桥早已消失不见。所以只能想办法从老地图中找线索。
经过无数次寻找,我终于在网上找到可以下载老北京高清地图的地方。下面有些地图就是那些高清地图的截图。
下面一张大概是是明朝的地图,地图下方模模糊糊的能看到一条拐了两道弯的线和“织女桥”三个字,那时那一带都包在皇城内。
皇城老地图
下面是一张1914年2月天津中东石印局出版的北京地图,可以看出1914年时还没有南长街,路是曲里拐弯的。地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一条小河和“织女桥”三个字,可见那条小河和织女桥早于南长街。
但是后来人们的叙述和查不同的地图,那条小河上有时1座桥,有时2座桥,最多时出现过4座桥,似乎都叫织女桥,线索就有些复杂了。
1914年2月天津中东石印局出版的北京地图
说完了桥还要说胡同。南北长街到底有哪些胡同?查百度百科-西长安街街道:解放后“【南北长街社区】辖区范围:道义巷,后宅,前宅,教育夹道,故宫西角楼,会计司,水井,北长街西小巷,北长街,南长街,南长街西巷,大宴乐,后铁门,织女桥东河沿,小桥北河沿,百代,西华门,西苑门夹道,养廉,玉钵,勤劳。”
有一篇叫《漫步南长街》的文章,既提到胡同名称又提到那条河的名称:“南长街中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小胡同,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称,记得有大宴乐胡同、南长街西巷、玉钵胡同、养廉胡同、勤劳胡同(以前叫老爷庙胡同),小桥北河沿、百代胡同、九道湾、东大坑、梁家胡同、水井胡同,还有织女桥胡同……。
曾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小桥北河沿有一条小河,从中南海的东墙流出,穿过南长街流进中山公园,称为织女河。河上曾经还有一东一西两座小桥,织女桥胡同可能就因此而得名。记得夏天时候大人们常常在河边洗衣服,一些胆大的男孩子们在河里游泳玩耍,还有卖鸡头米(芡实)的,扯着嗓门大声地吆喝……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条小河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楼。”
从他的叙述中,我知道了那条小河叫织女河,而且河上有过两座小桥。从其他的文章中还知道了水井胡同原来有两个:甜水井胡同、苦水井胡同,后来合并为水井胡同。
下面是一张1921年1月日新舆地学社出版的北平市全图的截图,这上面可以看到南北长街了。
1921年1月日新舆地学社出版的北平市全图的截图
下面这张还是那张北平市全图的截图,放得更大一点儿。在地图上可以看到织女河的确是从中南海流出,拐了两个弯,从社稷坛下方流走了。还可以看到标注的北河沿、织女桥,而且的确有个观象台。
这张图上标着织女桥的位置隐约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小河的支流,那上面隐约有两座桥,但那肯定不是大姨提到的那座桥,因为当时方家是住在南长街路西,而这俩可能有的桥在路东。
在北河沿上方可以看到有些曲里拐弯的小胡同,但是没有标胡同名。
1921年1月出版的北平市全图的截图
下面是一张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分区地图的截图,这里看到织女河上有4个小桥,其中两个在马路东边,不是大姨提到的两个桥,不知道《漫步南长街》那篇文章提到的两座桥东边那座是不是架在南长街上的桥?
后来看到一篇《南、北长街,位于天安门之西,民国元年两街相通》的文章说“织女桥,当年就跨越在南长街的路上。”?看来,的确南长街上曾经有过一座织女桥。
我想,大姨说的 “(河上)当时是有一个桥的”那座桥应该是地图上最西边那座。理由如下:1、大姨只说有一座桥,可见她认为南长街上那座桥是南长街的一部分,而且她说的是小桥,如果南长街上有座桥就是大桥了。2、如果大姨指的是南长街上的桥,她一定以南长街定位,她会说“南长街以西”……。而她却说“桥西边”,可见不是南长街西边。所以我认为那个桥应该是1936年地图最西边那个小桥。
这张地图上的4座桥我都标出来了,其中最左边蓝色圈里那座小桥我认为就是我大姨说的那座桥
这张地图还标有很多胡同名字。看到甜水井、苦水井、百代、九道湾、北河沿、老爷庙胡同、黄羊子胡同、玉钵庙等。
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分区地图的截图
《我家住在北长街》的文章里说:“有条来自中南海流水音,经过小桥北河沿、织女桥东河沿通向中山公园、金水桥的沟渠。另外我有时也从中海海东门(又称西苑门)南侧的西苑门夹道往南走,路经黄羊子胡同、玉钵庙、甜水井到达小桥北河沿。穿过土地庙(后改为北京第六中学),进大宴乐胡同,捷克斯洛伐克驻华使馆外墙(现在的南长街123号)就可以到达南长街南口。
小桥北河沿等胡同拆迁时间较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建成红旗轿车修理厂。进入80年代,这里又改建成中央警卫局礼堂,门牌为南长街81号。”
北京第六中学就是现在一六一中学的一部分。这里提到小桥北河沿等胡同拆迁时间和位置。
《天安门旁金水河织女桥景观将恢复》一文中说:老北京城的故宫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在故宫外还曾建有一圈皇城,皇城外的金水河上除筑有金水桥外,东西两侧还曾各筑有过一座牛郎桥和织女桥。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市开始修筑柏油马路,疏通长安街与南池子、南长街一带的交通,牛郎织女桥的残桥均被拆除,河改为暗河。
这篇报道里提到织女河不见的原因和织女桥被拆时间。
本来我想陈家方家可能是住在小桥北河沿或者织女桥胡同,因为沾了大舅和大姨说的“河”和“桥”,但是小桥北河沿沿河,很可能就是一面有房子,并非一个小巷,也不是“从桥西的巷子进去”。在所有的地图上又都没有见到织女桥胡同。
因此,综合大舅和大姨说的:那个院子即是在小河的北岸,又是从桥西边的一个小巷子进去的一个很大院子,因此“本侦探”得出结论认为,那时的陈家、方家很可能就是住在从" 甜水井胡同“进去的槐树院或附近一个较大的三进院落,因为这就符合所有描述了。
应该就是下图画圈的地方,这是1936年的地图,也就是方家搬离后10年左右的地图,那时的城市变化不怎么快。
不过大姨说,她1949年后回到北京,已经找不到曾经居住过的胡同了。
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分区地图的截图,陈家、方家在南长街可能的住房位置。图上还可以看到织女河是从中南海的流水音出来的
从前一阵的的地图看,陈家、方家的住宅很可能在一六一中学的北边
从现在的地图看,一片汪洋都不见
高德地图
从现在的地图看,一片汪洋都不见
百度地图
(待续)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