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瑞琦
转眼间,父亲的回忆录《岁月沉浮》已经完稿将近一年了,因苦于无法回老家再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拍照,排版印刷的事便耽搁下来。
今年的农历十一月十四是老爸的八十寿辰,我和孩子们商量,无论如何要在之前把书出了,算是作为晚辈的我们送给老人家的一份贺礼吧。
父亲的一生充满着各种苦难和艰辛,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土改到反右,从大饥荒到文化大革命,从分田到户到勤劳致富,从养育第三代长大成人到孩子们长大后的感情回馈,可谓是曲折离奇,千回路转,最终是苦尽甘来,在温暖和谐的大家庭中安度晚年。
小时候父亲好像从来没给我们讲过什么童话故事,在我的印象中,讲得最多的就是他的人生经历了。开封、兰州这两个地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是19岁那年才第一次去开封的,可是在我的潜意识里,开封好像就是我的故乡,马道街、龙亭、相国寺等熟悉的名字,都觉得十分亲切。就是因为从小就听爸爸讲他小时候在开封的故事,点点滴滴的故事仿佛变成了自己的记忆。 还有爸爸讲他青年时代在兰州读书、工作,尤其是去通渭救灾、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从兰州回到老家务农的经历,爸爸不知道讲过多少次了。虽然到现在我也没去过兰州,可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熟悉很亲切的地方。
1942年和1960年两次大饥荒,是父亲的命运中两次重大改变的原因,第一次是从农村到了城市,得到了良好的教育;第二次是从城市又回到农村老家务农,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没有了用武之地。父亲的那种懊悔、无奈、纠结、徘徊,都让人难以忘怀。几十年来爸爸常说的两句话是: “如果我当年不回来,你们姊妹几个也不会跟着我在农村受苦了!” “如果我当年不回来,我娘就得饿死,我这辈子都不得安心了!”这样的内心矛盾一直折磨着父亲,一直到这本书写完以后,父亲才彻底解脱了,他说:“ 这就是命啊! 其实命运对我不薄,从城市回到农村,虽然吃了苦受了累,却保住了我娘的命,保住了自己的命,保住了一家老小的命。否则我的家庭成分肯定过不了文革。 就因为回来,才有了我们这和和睦睦的一大家子人,有了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这才是我的福气呀!”
这的确是父亲的真心话!每次聊到此处,都能听到他由衷的感叹。
父亲是个思想开明的人,他对他经历过的每一段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用很巧妙的文字,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提出了对这个体制的疑问,激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他学习并使用了张贤亮的黑色幽默,来描述那个黑色的年代。从这一点上,我深深的佩服我的父亲,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竟然有那么好的文字底蕴。
父亲极爱读书,记得小时候家里门上贴的对联横批就是“耕读之家”。搬到新乡以后,我就给父亲订报纸,或者给他买书看,每次父亲都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父亲最爱看的就是“史海钩沉”这类的栏目,尤其是对五六十年代的一些事情,他总是看好几遍。所以当他听说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部大饥荒纪实的书《墓碑》的时候,央求我一定要想办法让他看看,于是我就用打印机给他打印了下来。这本400多页的书,父亲不知看了几遍,总是一面看一面落泪。爸爸激动地说:“谁给我十万块钱我也不会换这本书!我这么多年为啥喜欢看报纸,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关于那个年代的文章,我盼了几十年啊,终于有人说出来真话了!”所以当老公要给我买亚马逊电纸书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也给老爸买了一本,这成为了老爸最喜爱的物品了。我把网上所有能搜到的关于大饥荒和文革时期的文章书籍都下载下来,放在他的电纸书上,他连电视都不看了,每次去他那里都看见他再认真的看书,然后我们就开始讨论。因为父亲有思想有见地,并且特别能接受新思想。所以和父亲谈话,总是很轻松很愉快。
父亲这辈子,因为没有儿子,在农村一直都是被人瞧不起的。而父亲和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知识层次上的差异,所以父亲是孤独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父母对下一代的付出就远远超出了其他人 ,几个小外孙女都是在姥姥姥爷家长大的,姥爷家有她们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我经常和她们开玩笑说:“你们之所以能在姥姥姥爷家肆无忌惮的快乐生活,还得感谢你姥姥没有给你姥爷生出个儿子来!如果你们有个舅舅,再娶个厉害的舅妈过来,你们马上就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是啊,还是父亲那句话,这就是命!
细细品味我们这个大家庭,还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吃亏。父母从来不会沾人家的光,不会跟人家争,总是吃亏,这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怂”、“没本事”,可是母亲常引用我姥姥的一句话是“吃亏人常在”,“吃亏是福”。这可能就是使我们这个大家庭和睦相处的基本原则吧。如果大家相处,都抱着自己吃亏的想法,多付出,少索取,这个大家庭能不和睦吗?吃亏就是付出,吃亏就是奉献精神,吃亏就是一种大度,吃亏就是一种胸怀!
吃亏是福!我们家的福,就是父母一辈子吃亏换来的啊!
这本书,父亲本来计划用一年的时间来写的,没想到一开始动笔就收不住了,只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将近六万字的初稿。爸爸做事非常认真,为了不浪费笔记本的纸张,爸爸总是先在一张很大的白报纸上起写草稿,然后再抄写到我送给他的又大又厚的笔记本上。就这样,当整个回忆录即将结束的时候,竟然用去了整整十五张白报纸,笔记本也基本用完了。这段时间是我和爸妈最忙碌的时间,我每天一下班就去爸妈那里,帮助他回忆、修改,开始持反对态度的妈妈也参与进来,补充了许多内容,让爸爸的回忆录更加丰富和完整了。
这本书稿由我负责打字、拍照、整理资料,央美毕业的大外甥女尹伊君负责书籍封面及排版设计,封面题字是大姐夫完成的,其他人负责校对和提供相关资料,每人都写了一篇相关文章作为本书的一部分内容。最后,大家踊跃集资四千多远钱来给老人出书。
所以,这本书浓缩了我们全家人的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小历史,希望以后陆续加入的新成员和陆续出生的下一代,都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并体味幸福的概念,继承或延续这种爱的传统,把善良、付出、宽容、爱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永久的家风。
三女儿瑞琦
2014年3月9日
(续完)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