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元川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笔者亲赴始迁祖周洪有的出生地寻根探源,究竟是江西吉安府还是南京应天府,目前尚无定论。

祖父是一个有一定文化的人,为什么缺少有关他的先人的记录,只留下始迁祖周洪有亲笔写下的《生耕簿》(民国二十四年吉立),立《生耕簿》时,长孙周锦川已经入学启蒙读书,当时的的住居是租住宾川县第四区牛井镇(今为金牛镇)溪河村石现锋(石翠春、石翠仁的父亲)的老屋。中共建政后,除了血亲,亲戚关系都淡化了,内亲、外亲、傍亲等。我们只能围绕《生耕簿》文本,收集、考辨各种残缺不全的档案材料和零散的个人回忆,尽量扩展材料,将当年先人颠沛流离的轮廓勾勒出来,希望引起后人中有研究得更深的人的关注。

在始迁祖周洪有条文之上有周小三:生于乙亥年冬月月初二日丑时,生在云南省楚雄府大姚县苴却司向化里控卡(现为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新街村控卡组)。周小三比周洪有年长三岁,是他的哥哥还是叔叔,无以考证。在周小三条文之上残存“云南省楚雄府在大姚县苴却司大成里沙沟(现为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沙沟村)”无名无姓,较为突兀,不可考证,但反映了前面记录部分的失落。为此,笔者亲赴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寻根探祖。

仁和全景

图:仁和全景

 

第一篇 一世祖周洪有(一)

周洪有为宾川仁和堂周氏始迁祖。周洪有为周明轩、周明高的父亲。周洪有生于戊寅年四月二十二日子时(德宗光绪四年,公历1878年5月23日),出生地为云南省楚雄府大姚县苴却司向化里七卡(现为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新街村七嘎组)。光绪二十二年(公历1896年),率领仁和周氏迁居宾川,为始迁祖。

据《永仁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二年(公历1896年),水灾,粮食无收,境内人民流离失所”,周洪有于1896年,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与家属中阁舍人等迁居宾川州牛东耆蔡官营(现为宾川县金牛镇蔡官营村)文家屋居。第二年长子周明轩出生。周洪有在蔡官营村居住时间不长,次子周明高,生于辛丑年冬月初四日子时(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公历1901年12月14日),生在宾川州牛西耆牛井街(现为宾川县金牛镇牛井街)卖糠市黄家地基。《生耕薄》提供了周洪有在蔡官营居住不超过四年的有力证据。周洪有在蔡官营居住的四年间,把妹妹罗周氏嫁给村里的望族罗文斗,生子罗明高,为周明高嫡亲的表兄弟,是该村的殷实户。祖父用联姻的方式和原住民搞好关系,是值得称赞的。留到后面,还要叙述罗明高一家的家世,因为他们是与周姓有血缘关系的嫡亲。蔡官营位于宾川县桑园河东,东山脚下,放眼望去一马平川,但全是雷响田胶泥地,靠天下雨才有收成,难以解脱贫困,周洪有另择高枝,迁居到宾川县的经济贸易中心牛井街居住,可见眼光不同于蔡官营村人。当然,也不能离开当时宾川的社会背景。

据《宾川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公历1897年)六月初四,赤耆(平川)江外各村,洪水陡发,冲毁田地、房屋,淹死25人,良田受灾8050亩。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鼠疫流行,死亡众多。光绪二十九年(公历1903年)八九月间,大雨如注,清明洞、白荡坪、上沧、炼洞、陶苏、龙门村、上、下河村、大、小海良、南耆(海南)等处,田禾被淹,颗粒无收”。面对这样严酷的生活环境,饱经颠沛流离的周洪有,作出举家搬迁牛井街的决策,完全是从实际出发。我们现在难以再现周明轩、周明高成年之前(1897-1913),他们的的父亲周洪有的生活场景。但可以比照清末民初流民的共同性,田无一坵地无一埂的外来户,周洪友和妻子朱氏,应是帮工度日,兼做一点小生意来维持生活。周洪有一生没有产业,先是租人家的房屋居住,后来次子周明高卸甲归田,才在牛井街卖糖市建盖了属于自家所有的茅屋。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来讲,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尚不能定义为横征暴敛,并未吃了上顿无下顿。有证据可以说明这一点,《宾川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次年春,笔山书院改办高等小学堂,此后境内一些地方相继创办小学堂”。牛井街小学堂建在五圣庙,长子周明轩先上过私塾,后又上小学。次子周明高入读五圣庙小学是周明高对其子周元川亲口述说的,周元川也亲眼见过父亲周明高写的毛笔字。周洪有是读书人,深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尽管生活不宽裕,还是把两个孩子送去受教育。周洪有的这一举措对宾川仁和堂周氏的发展有着承先启后的意义。

周洪有是个什么样子?只能通过周明高和周锦川一鳞半爪的回忆来加以描绘。周洪有的装束和习俗理所当然是距今一百年前,云南省楚雄府大姚县苴却司的装束和习俗,包一个大包头,这个包头的用布量达一丈二尺。周洪有是瘸腿,拄拐棍行走。周洪有的瘸腿,源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6月24日晚,以杨翼天为首的上百名土匪抢劫牛井街,周洪有在混乱中从楼上跳下摔断腿,时年47歳。土匪杨翼天抢劫的由头是,看上了名医李东美的女儿,即名医李子宽的姐姐,因发出索要令后遭到名医李东美的拒绝,土匪杨翼天就动手了。土匪杨翼天为抢一名美女,杀死十余人,抢走民女数人,烧毁房屋百余间。这就是民国初期著名的“火烧四方街”事件。土匪和用土匪手段攫取的政权,人民群众不会有好果子吃,历朝历代如此。

这个时候之前,次子周明高已经从军归里,但事情发生时,周明高不在宾川在凤仪。据周明高讲其父周洪有的酗酒,想必是始于此。周洪有常醉倒于路旁,周明高对此十分恼火。周洪有死于1935年6月,安葬于蔡官营村。也许是考虑来日不多,在死前给后代子孙留下了《生耕簿》绝笔。

周洪有妻子周朱氏,生于丙子年(闰)九月初九日子时(德宗光绪二年,公历1876年10月25日)。生在云南省楚雄府大姚县苴却司教正里大坪子,现为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太平乡大坝村坪子组,他们夫妇是在仁和成婚后,才迁居宾川的。周洪有的形象有周明高和周锦川描述,周朱氏的形象未听人描述过,王芝来也没有描述过,想必周朱氏在王芝来嫁到周家之前即已亡故。但在幼年,笔者在母亲王芝来带领下去上过祖母周朱氏的坟,周朱氏的坟大约在现在宾川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为什么没有埋葬到蔡官营,跟当时家庭十分穷愁潦倒有关。周朱氏死于1920年前。周朱氏的形象,惟有周锦川女儿的面容能为我们提供想象空间。

 

第一章 仁和寻根

在赴仁和寻根之前,笔者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古今地名的考证。沙沟、控卡,至今仍沿用,无歧义。“七卡”一名,在《仁和区志》的《地名录》中已无记载。通过查阅《大姚县志》苴却十马各马头所辖的村寨,矣资马所辖二十六村中有“七卡”村名。经于德星《攀枝花境内土司述略》考证,矣资马所辖二十六村,改马归里时为向化里,其位置大体在大龙潭乡北部和鱼塘乡南部地方。《仁和区志》的《地名录》新街村委会所辖“七嘎组”可以认定为“七卡”。在实地调查中得以确认。当地群众就叫“七卡”,“七嘎”是人为修改的,未为民间所认同。另一个难点是祖母出生地“大坪子”,在没有《苴却十马改马归里示意图》之前,经历了一段盲人骑瞎马的乱撞乱猜。者车马所辖五十七村,“大坪子”骇然在目,但在《仁和区志》的《地名录》中未见其名。只能紧紧围绕着“教正里”这个关键词去寻找。好在于德星《攀枝花境内土司述略》,提供了大体位于今仁和区的仁和镇及中坝、前进、太平乡内。把仁和区地图覆盖在《苴却十马改马归里示意图》上,来对应一百年前的“大坪子”,认定为今太平乡大坝村委会坪子组。

其次就是找人帮忙。伟大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切入点是“仁和周姓”。通过网络、电话,找了三十多位仁和周姓人士,使我眼睛为之一亮的是周兴明,仁和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接通电话,但周主任不是仁和本土,是重庆来仁和支边的,基于对祖宗的认同,对寻根探祖工作的肯定,周主任迅速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了仁和街上一位九十七岁尚健在的周姓仁和本土人士。找呀找,仁和区大田中学杨仕忠老师的博客,简直就是仁和地区的写生画卷,我把他的博文全部打印下来,阅读推敲,体会其内涵和外延。在杨仕忠老师的帮助下,又找了几个周姓。杨老师的博文《胡子大哥倪方泽》,把大龙潭乡中国苴却砚砚台厂厂长,一位广交天下朋友的豪侠之士跃然网上。接通电话,三言两语,一见如故,欢迎我到他那里寻根探祖,他认为此事意义重大。同时得到中国苴却砚雕刻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曹加勇的帮助,倪方泽是曹加勇的舅舅,基于这层关系,网络联系为我开放。几日以后,倪方泽老师打来电话,报告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控卡村有周家屋基,新街村有周洪新、周洪学弟兄,有家谱,是从黄桷枒搬来的。离七卡已经很近了,探寻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只待择良日启程。

云南省永仁县

图:云南省永仁县(2007年摄)

在2007年春节前夕到永仁县寻根探祖失败之后,2013年清明节扫祭先人第三天,即重整旗鼓,踏上了到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寻根探祖之路。从云南西北隅到四川西南隅,一路颠簸劳顿之后,倪方泽先生的二公子倪正颐把我送到迤资村倪家大院。倪方泽先生如同久别重逢的朋友接待了我,像这样的接待,自从1979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之后,对这位苴却十马十个马头占了一半的白彝倪氏后裔来说,不胜枚举,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迤资村是金沙江畔的彝族村落,与诸葛亮五月渡泸的拉鲊渡口相距二十公里。中华民族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倪家大院镌刻在大理石上的门联:“大江东去浪琢就风情千种问楼外青山天际鸿泥何处是香格里拉天堂 小院春回风化雨润物无声悟行云流水出尘入尘此境既天人合一家园”,已概括无余。

由于倪先生前期工作做的较扎实,经过新街村李村长的安排,次日即在曹大师的庄园会见了本家周洪新先生。周洪新,生于壬申年十月十二日子时(民国二十一年,公历1932年11月9日),生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新街村黄桷枒,1950年代因发生地震搬迁到新街村。周洪新妻子李氏,与周洪新同年生。据周洪新整理的家谱记载。一世祖周太应、周太平、周太顺、周太如、周太明、周太阳。周太顺生周文科、周文举、周文理、周文相、周文明。周文相(号炳章)

周洪新

图:周洪新(1933——)

生周定富、周定银。周定富生于辛丑年十一月,(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公历1901年12月)。妻子陈氏,与周定富同年生。周定富生周洪新、周洪学、周洪春。周洪新妻子李氏,与周洪新同年。周洪新膝下有二子三女。长子取名周志平,生于甲辰年(公历1964年),次子取名周志丽,生于丁未年(公历1967年)。长女取名周惠芝,生于丙申年(公历1953年),膝下有二女,长女嫁本村,次女招婿。次女取名周志翠,生于甲寅年(公历1974年)。周洪学生于丙子年(公历1936年),膝下有二子二女。儿子取名周志强,妻子杨家美,膝下有一子,取名周建伟,就读成都某大学。长女取名周志莲,出嫁云南一平浪。次女取名周志琴,嫁本村七嘎组,膝下有二子,长子取名陈小兵。周洪春生于丙申年(公历1956年),膝下有二女,长女取名周志惠,次女取名周志美。综上所述,周洪新之前的一世祖太字辈,二世祖文字辈,三世祖定字辈,均按周氏族谱取名。惟到了四世祖他这一辈,未按祖先确定的字辈取名,他本人洪字辈是启蒙时老师取的名字。周洪新本人高小文化程度,自学易经,是民间风水师。周洪新讲,周氏族谱本来是有的,文化大革命中毁于一旦;周氏墓碑本来是有的,现已荡然无存。周洪新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凭借他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艺,将一世祖到二十世祖的字辈规定如下:“太文定洪志 建国君臣民 清正德忠孝 永世万代兴”。以供阖族长幼以及未生后辈遵守。对于族人认祖归宗,区别长幼秩序,开展家族事务,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周洪新遵循先祖的规范,要求族人统一使用字辈,无论男女,不得背逆,为周氏族人提供了良好的范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显现它的重要性。周洪新对周氏族人血脉认同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遗憾的是,定字辈以后的混乱,控卡周氏离散后取名的各行其是,在不能确定洪字辈为同辈之前,迁居宾川的周洪有和仍居仁和的周洪新之间的辈分,自无以认定,只能作为一件无法区别长幼秩序的历史悬案而搁置。但,周洪新的面部特征与迁居宾川的周洪有子孙极为相似,控卡、七卡、黄桷枒的地理位置的接近,使我们倾向于同系控卡周家屋基周姓的分支,目前至少可以说明迁居宾川的周洪有是,一世祖中除周太顺之外的其余五兄弟中的一支。

仁和镇沙沟村周洪芳,是根据《仁和区文史资料》陈健的一篇文章《卫国有光—记仁和区二届政协委员周洪芳同志》来寻找的。周洪芳生于辛亥年五月二日(公历1911年5月29日),出生在大姚县苴却前教正里仁和街龙塘沟(现为仁和区仁和镇)。住仁和镇沙沟村。周洪芳的父亲周家良,死于丙子年六月三日(公历1936年7月20日)。周洪芳的二弟周洪元,生于1917年。周洪芳的三弟周洪友,生于1920年。倪方泽通过仁和区民政局一位科长,联系沙沟村长,找到周洪芳的遗孀胥发英(1934年生)。得知周洪芳三兄弟均已过世。周洪芳膝下有二子二女,儿子取名周顺才(1967年生)、周顺华(1967年生)。女儿取名周惠珍(1957年生)、周克琴(生于1961年)。周洪友膝下有一子三女。儿子取名周顺祥,女儿取名周顺惠、周顺莲、周顺琴。除上述资料以外,周洪芳家从何处迁来,胥发英一无所知。《卫国有光--记仁和区二届政协委员周洪芳同志》一文亦明确名字乃启蒙时老师所取名,根据翻拍的周洪芳照片对照分析,共同点较少,只好暂作存疑。

周兴明主任在百忙中,为我们查明了仁和街上那位九十七岁尚健在的周姓仁和本土人士的住所后,仁和区政协退休干部周廷富主任陪同前往。九十七岁尚健在的老人为周质彬(原名周笃文),住仁和镇新街正通巷。周质彬生于丁巳年二月一日(公历1917年2月22日),生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街。黄埔军校第十四期毕业生,上校军衔,曾任中华民国第93军第一团团长。1949年12月1日,参加云南和平起义,时任军部作战科长的周质彬,奉命降下五华山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周质彬在军大学习后,安排到十四军工作。历次政治运动受到冲击,劳改管制,备受凌辱。好在命大,得以退休,颐养天年。寿近百龄,思维清晰,对于经历过的事情尚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周质彬提供的长幼秩序如下。祖父周安邦。父亲周定礼,生于1873年,死于1920年,经商。周质彬膝下有二子。长子取名周生杰,生于癸巳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历1953年12月29日)。次子取名周生华,生于壬戌年九月二十一日(公历1963年11月6日)。周生杰膝下有一女,取名周千梅。周生华膝下有一子,取名周千杰,妻子苟志玲。笔者在查阅仁和文史资料中获悉,仁和周姓中有周定华于1924年任仁和商会副会长,经询问周质彬,周定华为其父周定礼之堂兄。反映了定字辈在仁和周氏中的稳定性,佐证了周洪新控卡周氏与周质彬沙沟周氏的通融。

赴仁和寻根探祖,经过实地调查,仁和与之宾川相比,十九世纪末年的生存条件远逊于宾川,祖父周洪有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为宾川周氏子孙提供了一条发展之路。父亲周明高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处于中兴时期,忽略了对仁和周姓的探访和联络,给后人的寻根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缺憾。至于一千九百四十九年到一千九百七十九年,这一段客观上形成的断代史,我等升斗小民回天乏术。但主观上千年乌云的绝望心态,支配了族人放弃口耳相传,铭记在心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其所造成的难以为继,我们和族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觉醒得太晚,但毕竟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一次仁和寻根探祖,可以告慰亡故先人的在天之灵。

金沙江边迤资渡口

图:金沙江边迤资渡口

周质彬

图:周质彬(1917——)

周洪有手迹之一 图:周洪有手迹之一

周洪有手迹之二

图:周洪有手迹之二

周洪有手迹之三

图:周洪有手迹之三

蔡官营远眺

图:蔡官营远眺(周明轩出生地)

宾川县牛井街

图:宾川县牛井街(周明高、周锦川、周凤川出生地)

(待续)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

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