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超
999朵玫瑰,中国女性中的幸运儿,中国女性争取独立自由的先行者。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1915-1951)办学36年,共999位毕业生,世人称999朵玫瑰。
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潘耀瑔教授(1918-1987)就是999朵玫瑰中,珞珈山的一枝。
从小就听闻潘先生来自南京金陵女大,但当时并不明白何以传颂。
经历了岁月,靠前辈更近。
一. 两张照片
从四十多年前最后一次亲聆先生教诲,关爱,到今天第一次看到先生学生时代的照片,始才更加懂得,当年在武大外文系课堂上,三区府上客厅里,所目睹感受到的先生气质,风范,渊源深厚久长。
(感谢潘先生的公子,武大77级校友,章建平博士提供照片。)
从这张照片出发,我找到了另一张照片,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英国开会的金女大校长吴贻芳博士亲赴柏林慰问金女大奥运团:
Courtesy of Special Collections, Divinity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RG 11, Box 397, Record 1065)
前左起:黄丽明,吴贻芳,杜隆元,崔亚兰;后左起:杜宇飞,张汇兰。
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吴贻芳校友,并未逃脱幼年缠足的命运。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中国女性,特別秉承「女子服务社会需健全体魄」的办学育人理念。
体育课,是金女大唯一一门四年每学期都必修的课:一二年级每周4小时,三四年级每周2小时。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除基础训练外,每学期重点学习两项,如篮球加田径;垒球加体操;器械运动加舞蹈等。还有课外的各种球类比赛、舞蹈表演等活动。
潘先生是幸运的,从小就有机会接受那个年代中国女性能得到的最好的教育:从(上海)培成女校,(上海)中西女校 (又名墨梯女中,著名校友包括宋氏三姐妹。),一直到金陵女大。
“厚生”是金陵女大师生共同选定的校训。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诠释:“厚生就是在各个方面得到至善至美的发展……获取丰盛生命的学生才懂得为人类社会多作贡献。”
第二任校长吴贻芳对“厚生”的阐述是: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丰满。
金女大一位三年级学生曾这样描述当年(1924)的学习氛围:金女大学生享有此前中国女性从未有过的优越条件,通过各位来校访问嘉宾的演讲,我们直接展望世界。而图书馆里丰富的中英文藏书则是各科各类作者,用完美的文字,满腔的热忱与我们分享各种话题。我们自己则能够在课堂讨论里,口头发言时,文字写作中,充分表达自我。(作者译文)
二. 求学于逃亡年代
1936年秋,潘先生考入金女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幸运儿们”流离逃亡,继续求学,教育抗战。
1938年9月,金女大历经两个月--7月15日-9月14日--经水路(上海-香港),陆路(香港-汉口-重庆-成都),跋涉约2500多里,到达四川成都华西坝,在轰炸与空袭警报中,与其他四所大学联合办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共设文、理、医、农、教5个学院,60多个系,前后有3000名学生。
学生可以跨校,跨科选课。主修英国文学,辅修教育的潘先生所修近33门课程里包括:
艺术入门、普通心理学、初等物理、中国文学史、中文散文名著选、英语作文与文学、16-18世纪英语散文、英语作文、英国小说史、英国独幕剧、近代英文文学背景、古典文学、翻译、中古文学、英语辩论等,并完成毕业论文:Three Plays Based on the Novels of Charlotte and Ely Bronte。
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的有金女大的Lamberton 夫人(英国文学史)、金女大外文系主任克馥兰博士(Dr. Florence Kirk)(莎士比亚、现代小说、现代戏剧和文学批评)、燕京大学Bynton夫人 (现代诗歌)、华西大Kanon 太太(中世纪小说)、金陵大学方威廉博士(William Fann)(浪漫主义和英诗入门)、杨宪益教授 (文学背景讲座)、中央大学陈嘉教授、金大范存忠。
各科大师们还有陈寅恪、萧公权、李方桂、赖朴吾、魏时珍、李晓舫、张大千、傅抱石、卜凯、沈宗翰、戚寿南……。更有学者和各界人士的来来往往:1941年春末,海明威访问中国,在华西坝体育馆演讲,听众挤得水泄不通,而海明威也就吼叫般完成了演讲。1943年,“李旋风” 李约瑟先生在坝上进行了12场演讲,一直持续二十多天。(李约瑟先生于金女大校友鲁桂珍博士的缘分是另一段传奇。)
从时间上推断,潘老师的毕业论文指导教授应该是金女大外文系主任克馥兰博士(Dr. Florence Kirk)。
金陵大学外文系著名校友余光中先生这样回忆克馥兰教授:
教我们英国小说的是一位女老师,蔻克博士 (Dr. Kirk)。她的美语清脆流利,讲课十分生动,指定我们一学期要读完八本小说,依序是《金银岛》、《爱玛》、《简·爱》、《咆哮山庄》、《河上磨坊》、《大卫·高柏菲尔》、《自命不凡》、《回乡》。我们读得虽然吃力,却也津津有味。唯一的例外是梅里迪斯的杰作《自命不凡》(The Egoist by George Meredith),不仅文笔深奥,而且好掉书袋。我读得咬牙切齿,实在莫名其妙,有一次气得把书狠狠摔在地上。蔻克其实是金陵女子学院的教授,我们上她这堂课,不在金陵大学,而在她的女校 (俗称金女大)。
克馥兰博士在金女大英文系年度报告中提到因图书资料有限,使得有些学术研究无法展开,所以在研究作家作品课题上,强调对作品的研读,而尽量减少依赖查考相关学术论文。或许,着重文本本身的研究,未尝不是更适合本科生论文的方式。
学术研究、教育和生活的物质环境是极端匮乏的,但教育的精神,理念,实践,刚毅而坚卓。
再看这张照片,1944年,金女大学生在华西坝射箭练习场上。这是受英国情报部派遣,在亚太战区考察的英国摄影家塞西尔·比顿(Cecil Beaton 1904-1980) 镜头里以金陵女大为代表的中国新女性风貌,抗战精神。
艰苦条件下,弦歌不辍,网球昂贵了,金女大就逐步改成羽毛球、乒乓球。她们还教当地的工匠利用家常材料制作出弓箭、曲棍球、垒球棒等体育用具。各运动队也坚持如初,除篮球、排球、网球、垒球、田径队外,还有和缓运动队 (Mild Game team)、远足队。
舞蹈,这项适合女性的运动,是金女大的特色。1940年,华西坝的第二个学期,在体育系的协助下,金女大就排出了舞蹈剧《花木兰》,演出三场,成功地为军人家属募捐。
春季运动会上,吴校长亲自投出第一球,扔出第一环,……有人点评:显然,吴博士没什么体育天分,但她却富有体育精神。这次运动会,二年级总分第一,160分;四年级,潘先生那个年级,总分第二,130分。
潘先生修了4年的体育课,8个学期的成绩分别为:78,79,82,77,85,71,81,82分,好样的!
三. 毕业于战乱年代
1941年6月22日,23日,金女大与其它大学在华西大学体育馆联合举行学士学位庆典及毕业典礼。
吴贻芳校长如是报告:6月22日,学士学位庆典仪式还没开始,第一轮空袭警报就响起来了。这是预警性的,我们便照常继续进行。可是仪式进行还不到一半,又响起第二轮空袭警报,Frank Price博士只好用仅仅五分钟讲完他的演说提纲。当第三轮空袭警报响起时,学生与来宾们刚刚撤出礼堂。
第二天,毕业典礼预定早上8点开始,无独有偶,预警性空袭警报又响起来了。我们其实已提前开始了典礼。于是按计划继续进行。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致辞,告诫学生:“Be still, be patient, and be strong.”(坚持,耐心,坚毅。)所幸的是第二轮警报响起之前,毕业证书已发完了。(英文 “Be still”,也有 “别动”的意思。在当时的情势中,一语双关,从容,诙谐。)
41届毕业生潘耀瑔小姐,大四时教学实习如此出色,金女大教育系主任张香兰教授(Djang Hsiang Lan)举荐潘小姐在金女大英文系任助教。潘小姐很快晋级,教授一、二年级英语课,与自己的导师克馥兰博士共事。
系主任克馥兰教授在一封写于1945年2月的信中这样描述师生二人共同教学的故事:这个投影机归我们专门使用,由我和潘小姐负责,我们就像两个得到了新玩具的孩子。晚间5-6点,就在宿舍放电影,学生们非常踊跃。我感觉这种教学方法很有前景。
潘老师教英语,语法扎实,强调交际口语,尤其通过放映英语电影进行教学,很受欢迎。
四. 抗战胜利,南京复校
这张照片具体年份不详,但对比当年回归路上的其他照片,风貌接近,所以录于此。在艰苦的旅途中,这一车队还参观了西安的华清池,年轻,胜利。
1946年,抗战胜利后,金女大从华西坝返回南京复校。
师生分六批,走陆路,从成都坐(军用)敞篷卡车到宝鸡 (陕西),再乘火车经西安,洛阳,徐州到南京。
潘先生这一车组5月3号出发,由体育系教授朱恩珍(Dju En-djen)带队。5天后,走出成都224多公里地时,在荒山野岭里抛锚,后轮轴承报废!
朱恩珍教授在后来给吴贻芳校长的信中汇报说:真应了那句俗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护送潘小姐(潘耀瑔)的母亲,还有三个孩子,走出几里地,到一个农舍投宿。我们请村长派人帮忙在夜里守护车上的行李,答应得好好的,可一个人都没来。我和9个姑娘守着车,整个通宵都不敢合眼,那是怎样漫长的一夜啊。无比庆幸,一夜平安无事。
在农舍投宿的十三个大人,三个孩子,统统挤在一间茅屋里,和三头猪,一条牛,一只狗,嗡嗡不停的苍蝇,一起捱过这一夜。
至少,我们吃上了白饭,光白饭,盐都没有。
大家商量第二晚该怎样办,最后决定往回走,到最近的小镇上去。尽管对潘小姐的母亲和三个孩子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但我们真不敢再多过一夜了。车上的行李就不管了,人更要紧。
正准备出发时,昨晚去前面买新车轴的副驾驶回来了!!
23天后,(1946年)5月25日,10点15分左右,这一车队到达上海火车站(北站)。
……
1947年7月17号,潘先生乘General M. C. Meigs号轮船从上海出发,8月25号在三藩市靠岸,前往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
同年,金女大对32年来的历届毕业生做了一次全面调查。結果显示,本科毕业生共29届732人,毕业后再深造者计191人,占27.1%;获博士学位者38人,获硕士学位者73人……。
1948年6月,金女大再次举行毕业典礼,吴校长发表赠言:“同学们,由于抗战,条件有限,本届毕业生不多,只有28位。人数虽然少,但是,将不在多而在精,金女大从来都是不重数量而重质量的。如今 ,经过四年的校园生活,28棵幼嫩的小树,已经长成28根栋梁之材;有了这28根栋梁之材之材,可以搭建一间宏伟殿堂。明天,你们即将走出校园,奔赴四面八方。希望你们不是温室的花朵,而是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不管撒到什么土壤里,都能破土而出,抽穗扬花,开花结果,对人们有所奉献。”
同年,同月,潘先生在大洋彼岸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49年在金女大校园举行婚礼。左起:潘耀昕(弟弟),新娘潘耀瑔,新郎章锡昌博士,?,校长吴贻芳。潘小姐的母亲刘石荔女士未能从上海赶到,带来预订的婚纱。当时做三明治的面包昂贵,且不一定买得到,克馥兰教授便亲手做了香蕉果仁面包,招待大家。
1952年,潘先生从南京来到武大中文系,(当时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取消外文系,直至1958年才又恢复。)并和袁昌英先生一起合编《武汉大学讲义——外国文学》。
珞珈春与秋,玫瑰铿锵。
档案资料和主要参考书目:
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别馆藏:金陵女子大学校史资料,包括:董事会会议记录、报告、教员和学生档案、校友问卷、年刊、通讯、书信、日记等。
Ginling College Primer. 2nd ed. New York: Ginling College, American Headquarters, 1942.《金陵女子大学简介》1942年第二版。
金陵女大创建于1913年;1915年开始招生。
“纽约州立大学委员会确认金陵女大毕业生成绩优良,堪与美国A类大学相比。凡赴美留学深造金女大毕业生,学历予于承认,可直接在美国攻读学位。
美国史密斯学院 (女子大学)于1916年确认金女大为姊妹学校。
Thurston, M. S., R. M Chester, and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Ginling College. New York: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1955. (《金陵女子大学》,作者为金女大第一任校长 Mrs Matilda S. Thurston 和在金女大任教近30年的化学系系主任,Ruth Miriam Chester。)
金女大校训:“厚生”(Abundant Life)取材自约翰福音第十章第十节:“我来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St. John, 10:10 I am come that they ght have life and that they ght have it more abundantly. )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组团赴会,共有69名运动员,参加足球、篮球、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7个项目的比赛,另有11名运动员表演中国武术。其中7个女运动员分别是游泳选手杨秀琼、田径选手李森,以及5名国术(武术)运动员傅淑云、翟连沅、刘王华等。黄丽明担任女子运动队领队兼指导。(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仅一名参赛运动员:田径选手刘长春。
这次,中国代表团还派出一个30人组成的考察团,观摩比赛,考察欧洲7国体育教育,设施等。9位女观察成员中,6位来自金女大:黄丽明,杜隆元,杜宇飞,崔亚兰,张汇兰,谢文秋。她们都先后毕业于金女大(张汇兰除外),在金女大任体育教授,体育系主任。
(上海)培成女校, Besant School for Girls;(上海)中西女校,McTyeire School for Girls。
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金陵大学(Nanking Univ)、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 、齐鲁大学 (Cheeloo Univ)。
“刚毅坚卓”是史上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西南联大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成,1938年迁校昆明,先后有3000左右学生,设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系。
在华西坝的8年里,1913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 (Worcester 市),并先后毕业于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学士)和密西根大学(硕士)的华人,陈莲采(Ettie Chin Len-toy)教授体育6年。(陈莲采是6位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汉口,重庆,到成都,西迁跋涉的教师之一。)
孙海英编著. 金陵百屋房:金陵女子大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孙建秋编著. 金陵女大(1915-1951):金陵女儿图片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16页。
钱焕琦;丁浩主编. 金女大校友口述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359页。 (1948年6月毕业典礼,吴校长发表毕业赠言,……。
Kirk, Florence Ada. Sunshine and Storm: A Canadian Teacher in China, 1932-1950. Victoria, B.C.: Kuai-lo Books, 1991.
张守涛在《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一书中指出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不是吴贻芳,而应该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第139页)。
余光中1947年9月进金陵大學读外文系。他关于金女大英语教授Dr. Florence Kirk 的回忆发表在他的《隔海書》专栏:《收获》2002 年第1期 余光中专栏《隔海書》:金陵子弟江湖客
Cecil Beaton (塞西尔·比顿 1904-1980) 英国肖像,时尚,戏剧摄影家;为英女王伊丽莎白,英首相丘吉尔,玛奥黛丽·赫本,可可·香奈尔,丽莲.梦露等名人拍摄肖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英国情报部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 London)特派塞西尔·比顿前往印度和中国作摄影记者,所到之处包括:四川,湖南,广西,福建,浙江。
岱峻. 風過華西壩:战时教会五大学纪。南京市: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2018年5月16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来到醴陵市袁昌英纪念园。参观袁昌英生平业绩陈列馆,并向陈列馆捐赠自己珍藏的两册袁昌英与潘耀瑔合编的《武汉大学讲义——外国文学》
潘耀瑔先生乃潘鼎新(1831-1888)和刘瑞芬(1827-1892)的后人。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