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来
朋友建议我写一写儿子李斌,他有不少的“传奇故事”,曾经与同样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江平和黎彦修,被美国《世界日报》的一篇文章称为:华尔街的华裔三剑客。
我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李斌因为是“九种人”生的黑仔子,从小在孤独穷愁的环境中成长,就连上幼儿园也受歧视。但这孩子自幼异常聪明、知艰识苦,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我李氏门中的一线希望。将这个孩子培养成器,成为我灰暗生命中看见的曙光。那些年,尽管我与他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我利用一切机会、尽一切可能地给予他影响。我告诉过他:“你想出人头地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品学兼优,木秀出于林”。争强好胜这一点,他小小年纪就从我身上学到了。
记得他刚上初中时,我每天傍晚下工回家,生火造饭,手上总摇一个小火扇,为火力快旺,总要不停地上下扇动几百次。李斌正在学习物理,物理课上有马达知识,我提出让他做一台生火用的鼓风机,代替爸爸扇火。李斌眉飞色舞,钻劲很大。参照书本知识,顺利地做成拳头大小的一台电动机,我帮他成形风扇,制作外壳,几天时间,一台地地道道的鼓风机诞生了。从此,每天生火造饭少不了使用他创造的鼓风机,不用说他有多么快乐。从此他对电、对无线电,对收音机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我的提议下,开始学习无线电知识。先是自己制作一些零件,然后家里给一点钱让他买一些零件,他就自己安装收音机。装好了第一台,又根据新知改进,一次比一次效果好。进而帮同学、亲友修理收音机。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去摆弄他的收音机。有一天我对李斌说:“你能不能造一台袖珍无线电话,爸爸在工地上随时可以和家里说话。”不久,他果真就做成了一台步话机。当时市面上还没有步话机,一般人也没有见过步话机。无线电杂志上只讲原理,只有几个简单的方块图。李斌就靠参考这几个方块图,设计出步话机电路,造出了步话机。试验时,他用家里的红灯牌收音机接收,让同学拿步话机呼叫“毛主席万岁”(只有呼叫这句话,才不会招来麻烦),渐走渐远,一直达到洪化桥(我家在武成巷,相距约四百米)。因家里没有充裕的钱供他买大功率管等元件,他没有做出像样的步话机。只停留在做玩具阶段。
趣味无穷的无线电领域,让李斌深深着迷。他于初中二年级时读完清华大学教材《晶体管电路》上册,去买下册时,人只有柜台高,店员说:“小娃娃看不懂,”不理他,转去接待其他顾客。李斌左右追随,坚持要买,方才买到。下册有许多算题,他的确看不懂而读不下去。但这是前途必经之路,不可不学。于是他从《范氏大代数》学起,开始攻高等数学。我想挑战一下他的极限,就问他:“你能不能写一本关于半导体收音机的书,说一说原理和怎样安装,供你的同学看,让他们也能像你一样,自己安装半导体收音机。”他毫不犹豫就回答说:“当然可以。”我告诉他如何拟订提纲、安排章节题目。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他真的写出了一本取名叫《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的书,书中还有他自己画的许多分解插图,如“三级管内倍工作情况”、“来复再生原理”、“变频电路”、“捡波级电路图”等等。
写此回忆时,我翻阅旧物,看到了李斌写的这本书。他从基本原理交直流电讲起,解说半导体三极管和二极管、收音机怎样收音,又说到怎样安装五管一波段、二波段收音机、怎样安装七管三波段收音机、怎样自制部分元件,最后,说到晶体管收音机外接电源、部份收音机元件的修理等,全书共十章42节,122页,66050字,111个自画插图,他的书写在贡川纸上。当时,我找了一张画报做封面,帮他用漆包线三锥装订成册。那一天,我在封面上写下了这样的留言:“李斌学写的书,在武成小学,75年8月写第一稿,结束于76年底。”这样一算,他当时是12岁。
那是我们父子俩曾经拥有的、多么美好而难忘的时光啊!李斌坐在我自行车前,不断抬头呼叫着“爸爸,爸爸,”一边口中不停地问这问那的声音似乎又呈现在我的眼前。
一九七九年七月,李斌以高一特许生资格,提前参加全国高考,15岁半时顺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那时从昆明到合肥的火车票要72元,我们拿不出,他所在的昆明第八中学的常校长用学校开支为他付了车票费。在赴科大读书的火车上,前后几节车箱上大学的孩子都跑来看“神童李斌”。那时的他,真是一张白纸啊。
一九八四年,20岁的李斌获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学士学位,一九八五年通过李政道项目中美物理联合招生赴美留学,到纽约大学攻读物理学。
记得一九八九年八月底的一天,李斌突然出现在我们的小诊所门口,吓了我一跳。原来,应台湾科学院邀请,他和12位海外留学生组成一个代表团(李斌为李政道亲自写的推荐信)到台湾访问,此时赺便,他回家探亲。李斌给我们讲述了台湾之行的许多细节。那几天,台湾及美国的各大华人报纸上每天都有他们的消息,还多次上了电视。李斌被称为是“最年轻的科学家”。但是他说:“这当然是过奖了,我多次表明我只是一个学生,到台湾是为了学习和观光。”我们一家人不仅为李斌终于进入学术领域、即将要实现他的抱负而激动不已,更为他成熟、得体的表现感到欢欣鼓舞。
一九九二年李斌在纽约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开始在著名的客朗数学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干了一年,他却突然辞职,转向了金融业。他所做的事情,在许多人眼中是“奇迹”,却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听闻之后,真不知用什么词汇来形容我们的感觉。也许我没有走出“唯有读书高”的“旧观念” (至今如此)。一九九九年十月,美国《环球时报》对李斌做了一次采访。之后,以“将军___李斌?”为题,对他为何改行、独自闯荡华尔街做了详细报道,文中写到:
“……,皮肤黝黑的李斌,怎么看也不像是华尔街上的白领,倒有点像在唐人街卖苦力的。甚至有一次在回纽约的国际班机上,邻座的乘客问他:‘你在哪家餐馆打工?’从物理学博士,到华尔街谋士,最后自己开交易公司,这是想当将军的李斌走过的一条不同寻常的华尔街之路。李斌对记者说:‘我爷爷是黄埔军校的,爸爸参加过游击队,所以从小家里就有好男儿要当兵的说法。’他从中国科技大学一路杀到纽约大学还拿下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但他在美国最想去的却是西点军校。李斌一边上学,一边参加了后备役军官训练。但最终,学校以他是外国人,万一出事难以交待为由不让他进行下去了。李斌只好就此收心,回纽约大学潜心做学问去了。 不久李斌发现,身边的有的朋友放弃了物理专业去了华尔街,入行第一年的年薪就达到十几万美元。而已经在美国结婚生子的李斌靠每月1,000 美元博士后薪金生活。李斌开始对华尔街产生了兴趣,除了谋生,养家活口这般现实的要求,也在于他研读了几本有关华尔街的书后,发现期权定价的公式都颇有难度,而且非常精妙,很像物理学, 开始发生兴趣。他向猎头公司投递简历,希望能去华尔街工作。第一次面试是在‘阴沉、压抑、和不可一世的’JP 摩根的摩天大楼,他回忆道。等待了好几个星期没有结果,他失败了。第二次面试是去美林公司,李斌研究了一本有关抵押回购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的书并写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他自己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方法,并用五种上市期权做了例证。美林决定录用他。通知他的人开玩笑地说,从此,你无需为金钱担心了。但真要决定离开学校,他还是有一番挣扎。当他十五岁半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的时候,像许多那个时代的有为的青少年一样,立志要成为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的付出不足为外人道。许多年来,他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经常是刚刚走出考场,立刻又投入到下一轮的复习中去。
‘我在理论物理研究领域耕耘了十四年,去了美林,过去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李斌担心从此每天不分季节,一律穿西装、打领带,他说:‘在一成不变的重复工作中,人必然会失去科学家最为珍视的自由。’第一天去上班,看到狭窄的华尔街上黑压压一片西装,李斌却感到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世界金融的枢纽和心脏’,这个地方让他拥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感和使命感。他勉励自己:“这就是我的生涯,我一定要成为一位出色的金融家”。他说,当他拿着第一张工资支票回到家时,全家人都乐得眉开眼笑。
初入华尔街,只是为了寻找一份工作。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可以在金融界站稳脚跟并开辟一片广阔天地。他觉得自己的事业有了新的方向和转机。应用金融学正需要像他们这样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当市场作用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时,金融学日益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学科。科学的方法已能被有效地用于建立金融模型,并带来实际效益。他发现,到华尔街工作并没有使他脱离科学,反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促使金融学演变成为一门崭新的科学学科,自己也就成为了这门崭新学科的开创者和科学家。他相信,他和几个正在这一领域探索的人,在科学效益化的进程中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认为,金融学的学术挑战性并不亚于理论物理学。两者在难度上无分轩轾。
他最初从事的是建立法国债券利率曲线并做定价分析的工作,由于建立了“美林债券利率曲线模型”,受到公司重视。按照利率曲线交易员每天可以在市场找到市场价格和公平价格有较大区别的债券,然后进行组合交易。虽然各种债券之间的利差只有万分之几,但公司投入几亿美元买卖,收益就很可观。‘在金融界学者可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如果我继续留在学术界,研究成果就不会那么快取得实际成效。’李斌在研究金融模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经常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常耗在办公室里。 李斌在美林的四年年,颇为不易。英语非母语的人,交流没有美国人那么方便,李斌就采取书面的方式和一线交易员沟通。白纸黑字,不容易被人忘记。一篇又一篇的工作备忘录让他结识了公司里的各层经理,也为他提高了知名度。‘交易员就像在前线作战的勇士,而我就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李斌说。 但做军师毕竟不是李斌的梦想。‘我一向认为要在金融界扎稳脚跟就必须去第一线,没有做过交易的人就如同一个从没有开过枪的士兵。’李斌想离开研究部门做自营交易,但是研究部门不肯放走他这个人才。当时瑞士银行正在物色一位交易策略部主管,他们看中了李斌。美林得到风声后想尽办法挽留他,答应把他调往交易部。但李斌深知,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之一就是,说走不走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但我看着桌上自己历年来在美林写的报告,仍不禁泪流满面。’李斌终于去瑞士银行报到,组建数量分析和交易策略部。‘我终于成了一名战场上的将军,在市场上寻找机会,指导交易员们驰骋市场。’瑞士银行在北美有几千名雇员,李斌进入了仅有6人的决策层,开始体会了指挥的压力和愉悦。 好景不长,瑞士银行和 UBS 银行开始合并,用李斌的话说,‘公司内部展开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公司里人心惶惶,近一年所有人都不做事了。’但这时候股市却如日中天,道琼斯指数突破万点,李斌开始打算自己入场交易。九八年底,他带着 三十万美元遣散费离开了瑞士银行,自己做起了老板。瑞士银行的一位上司也拿出100万美元入伙。李斌在家中的客厅里酝酿起对冲基金来。、 李斌虽然做了多年军师,但毕竟没有业绩来说服投资者,因此筹款颇不容易。他和合伙人利用原来的关系找遍了全美国的熟人,但只筹到1,000 万美元。李斌算了一笔帐,如此规模,就算操作得好赚到30% 的利润,作为基金管理人一年的收入连公司基本开销都不够。 这时候正好网络热持续不退,李斌索性转向了互联网,成立了西港银行集团公司。他的设想是建立一个网上交易平台,依靠他在美林搞的那些投资模型为投资者提供操作建议。李斌指着桌子上一只玻璃杯用物理学家的口气说:‘宇宙的规律就是从有序走向无序,比如这只杯子摔得粉碎,它只能向无序的方向发展。股票也是这样。一旦有几支股票走出了有序的图形,这种状态肯定不能维持。’他的网站根据这样的理念给用户推荐股票,并根据风险抵消的对冲概念,为客户提供购买方案。对于不愿轻易入市的投资者,可以在网上模拟交易,检验自己的投资策略。他的网站最实用,最受欢迎的还是大户动向专栏,只要出现 20 万以上的买卖交易,网上就会显示出来,供中小投资者参考。李斌称,他的网站的卖点是让中小用户也能享受华尔街专业人士的研究成果。 李斌先花了两年多时间自己考到了交易员执照,然后再给公司申请执照。‘我们是穷人在做富人做的事情’他说道。现在公司已经拿到了 40 个州的执照,公司还开到了东京,香港,上海。但可惜的是美国股市牛市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剩下 300 多家网上交易公司争抢一小杯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非网站实在支撑不下去,否则决不重回投资银行做打工仔。’李斌的性格就是喜欢迎接挑战。热衷于跆拳道的他已经入段成为黑带,妻子和一双儿女也在他的率领下练习起来。一个想当将军的人是不会轻易言败的。
二零零零年离开瑞士银行后,李斌与他人联合创立了Westport Financial LLC,担任董事会主席兼总裁,在WF旗下创建了股道证券公司、汇通公司、商理基金管理公司和在香港成为第一金融门户网站的阿斯达克财经网(AAStocks.com)。 李斌爱看史书,最近在研究的是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那一段。‘中国古书大都不太真实,好像英雄人物只要会使计就能成功,’他说。‘但我更欣赏的是曾国藩如何勒紧裤腰、囤积军饷,并留住人才。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这就是李斌转行国际金融界,一路闯荡、奋斗的简史。李斌在金融界打拼,似乎如鱼得水。后来,我在李斌自己写的文章中了解到更多他转行的初衷。他说,在他崭露头角之后,曾经被纽约金融战略研究中心、国际金融与企广研究所、风险杂志(Risk)等纷纷邀请去开讲座,恳请他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这些讲座和会面中,使他有机会结识了许多著名的研究学者﹐如在伦敦美林公司下海的Lane Hughston、Morgan Stanley公司的Peter Carr、哥伦比亚大学的Mark Broadie 教授和Banker’s Trust 的原苏联国家科学院院士Alexander Lipton-Lifshitz 教授。有趣的是,Lane Hughston 过去也是物理学家,现在,他把类似广义相对论那样的方程运用到金融学的利率理论,结果十分满意,只是大多数人看不懂他的论文。Lane Hughston在伦敦,李斌在纽约,两个人都为美林公司效力,因此Lane Hughston成了他的良师益友,李斌则成了这个人的知音。与这些世界一流的学者在一起,让李斌感觉仿佛又回到了过去,沉浸在浓浓的学术氛围中。从那时起,李斌说:“我再也没有怀疑过自己当初的抉择。我逐渐成为了一名金融界的顶尖研究人员。如果我继续留在学校,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不会那么快就取得实际成效。”
二零零八年二月二十七日,中国新闻网刊出了一则有关他的最新消息,标题是:“转行金融界投资业绩惊人 华裔三剑客扬名华尔街”,全文如下:
“中新网2月27日电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在美国华尔街金融界,有三位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赫赫有名的顶尖人物——江平、李斌和黎彦修,他们各自率领的投资团队,每年的业绩和利润都令人瞠目。
江平名列2007年美国专业杂志《交易员》月刊“百位顶尖交易者”的行列,年收入超过一亿美元。他于1986年毕业于中科大化学系,1993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2005年江平到赛克资本管理公司(SAC Capital Management)担任基金经理,2007年他创立了上海纪隆投资有限公司。
现为对冲基金Entropy Partners主席的李斌,1983年毕业于中科大近代物理学专业,通过Cuspea考试到纽约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毕业后到美林证券从事投资研究,之后到UBS瑞士联合银行负责量化交易。多年来他不仅在各大投资银行工作,而且自己创立了多个公司,在商场冲锋陷阵,阅历丰富而独特。
黎彦修1987年毕业于中科大数学系,1988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统计学位,因对金融产生兴趣,转读该校工商管理硕士,1991年毕业后在美林证券从事投资研究,后转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员。2003年黎彦修成立前沿基金,目前管理资金超过20亿美元,还在伦敦、北京和香港等区域金融中心设有办公室。”
二零一一年五月李斌回国,创建上海逛店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他身上还有很多头衔:如北美华人投资协会顾问,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财经委员会主席等,在世人眼中,李斌俨然已经是一个商界成功的精英人物。 作为他的父亲,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时候,我并没有因为儿子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开心,反倒常常会为他心生担忧,生怕他在人生道路上做错什么,毕竟,他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跟钱打交道。有时甚至想,如果他一直从事物理学研究,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该多好。
我发现自己和李斌好像有很深的代沟,后悔一直没将父母的对我的教导“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忧道不忧贫,……”灌输给他。我也不敢说自己真正理解他。在我看来,人世中有比“成功”和金钱更贵重的东西,比如家庭、朋友、人格、健康;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如真理、自由、正义、博爱。当然,李斌以及我的一些朋友,也不理解我的执着。后记 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我妻善徵离我走了。我搬到远离闹市的南郊白鱼口,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屋中定居下来,与明月、清风为伴。
二零一零年,我写下一生的经历、探索与感悟索,取名《天堂之路》,算是对自己、对三个儿女,有个交代;也作为给亲友、子孙留下的礼物。
去年六月,这本小册子不期让素不相识的严玲玲女士读到。根据我在书尾留下的邮箱地址,她给我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说:“我也是大理人。因为有着共同的经历(我的先生也是右派),读您的书令我感慨万千。但让我最感动、或者说最难忘的,是先生您始终热爱生命、逆境中坚韧乐观地面对生活、一生探求不止的精神。我认为您的这本书很有价值。我想将它推荐给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交流中心’的主任熊景明,她也是昆明人。我希望她可以将您的文章发表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民间历史网站上。”就这样,我与这两位女士相识了。稍后,在景色秀丽的白鱼口还有了一次愉快的见面。
熊景明认为这本书有正式出版的可能,但需要“重新编辑整理”,然后又提出,如能够加上追溯李氏祖先的内容(她特别提到应该书写我的祖父李燮羲),就会更好。我知道我这本小册子上的东西确实有些杂乱无章,需要有个人来重新编辑整理一番。添加追忆祖辈的文章固然很好,但我已没有精力来书写了。这件事情热议了一下,又冷了下来。未料,去年年底,她们二人商议由严玲玲来做这件事情。我的老乡认真工作,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就有了这份初稿。
李泰来(85岁)
二零一四年三月于昆明白鱼口
本文经作者或其家属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